前兩天村裡剛有一戶人家發喪,由于年齡不大,所以家裡隻用了帶唢呐的鼓樂班子和不帶歌舞的洋鼓,如果不是頭天晚上有敲鑼鼓的聲音,因為離得比較遠,加上天氣特别冷,都不知道有人去世發喪。
說到農村的“喪事喜辦”,其實就是在發喪的頭天晚上,主家除了要用帶唢呐的鼓樂班進行祭祀,如果老去的人年齡比較大,家裡都會有歌舞班湊興,讓本來逝去親人的感受都沒有了那種氣氛。
說到了“喪事喜辦”,我和小姑子說起了前年婆婆突然去世,本來是️糖尿病多年,再加上心髒不好,摔了一跤,到了醫院搶救兩天就去世了,當時是78歲的年齡,但還是讓人有點遺憾,本來是享受的年齡,婆婆去世後,在我們當地還是土葬,在家裡停放了7天,要是以往,時間還要長,最起碼是要過了頭七,不湊巧的是本家的三媽因為乳腺癌病逝,兩家都有事所以放的時間比較短,土葬牽扯到要挖墓穴,如果是以前,都是門口衆鄉親幫忙,但村裡有了不成文規定,大哥同年齡的一般人幫忙,由于天氣很冷,都是雇人挖的墓穴。婆婆去世,小姑子那天說起來,她開支超過了一萬元,我當時都是很奇怪,她告訴我,發喪和祭祀用的紙紮1000元,婆婆後來的壽衣鋪蓋又添置了1000元的東西,她随禮2000元,村裡的管樂隊給了3500元(因為不帶歌舞和唱戲),鄰居讨要辛苦費1000多元,還要給挖墓穴的加油,買煙,買吃的東西2000多,這個開支在村裡就不少。
其實在20年前,我們村就有明文規定,布破孝布,不擺供奉,除了女兒給老人去世後置辦的紙樓,都是在發喪當天燒掉,親戚不送花圈,不買祭品,到了今天,那些規定還在,但多了一項,鼓樂隊的開支從原來的幾千,到現在的接近萬元,因為鼓樂隊都是在晚上才有,所以看的人也不是很多,記得還有一些家裡孩子條件好的,還會邀請我們當地劇團的名家來演唱,當然都是比較悲哀地唱段個折子戲,不過大家都可以猜想到,這個開支是不小的,對于那些普通的家庭來說肯定要節省一些,雖然說都是說要節約,有些人也是好面子,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有錢埋人,沒錢過事”,但社會風氣到了這裡,說到這裡,我還看到好多老人的壽棺,從原來的用油漆處理,到現在的原木雕刻,價格從原來的3000多,到現在的幾萬元,不知道是真正的老人發喪,還是為了顯擺。
現在農村發喪,讓人感覺不到失去家人痛苦的感覺,現在的鼓樂隊,發喪那天都是深色或淺色的素衣,大鼓上系上白色的大花,看着也是對逝者的尊敬,但這筆費用也不少。我們村不破不獻,孝服都是穿公用的,完了洗幹淨交給社裡負責人,以前是給幾個饅頭,好像現在是每套衣服5元錢,就這都節省了很多孝子孝女的白衣服。
我們村都算管理紅白喜事嚴格要求的村子,就是這個管樂沒能禁止,有些人好像專拿這個顯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