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衆語言習慣、默認語境和集體潛理解的共同作用下,漢語中很多詞語的詞義範圍發生了變化。相當多的詞語原本的含義與現代人對它們的共同默認是不同的。比如“智慧”這個詞。
大部分人把“智慧”當成一個單純詞。而,事實上,就像徐文兵講《黃帝内經》時講到的,“智”和“慧”不是一回事。二者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的。“智”指理解和掌握有形的、形而下的知識和理論的能力。“慧”則是參悟無形的、形而上的規律、原理乃至我們經常提到的“道”的水平。
相比之下,智力的增長和鍛煉是可以進行人為幹預的,而且是相對容易做到的。而慧力的增進,卻不是有欲求就可以實現的。更不用說,大部分人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慧力”的存在。
而“慧力”往往決定着“悟”的實現難度和實現效果。
通常說的“道”指的是一系列規則和運行體系。與人們通常理解的規律和體系相比,最大的區别在于,這裡的“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說是在運動變化的狀态下講述運動變化規律的規律體系,也就是西方哲學中的所謂“一般規律”。具體事物的規律,都是“一般規律”的特殊化和定制化。
“悟”的目标就是發現這些“規律”,認識這些“體系”。
實現這個目标,需要對數量浩繁的“特殊”情況,也就是特殊化和定制化的規律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夠透徹的認識以後,逐漸歸納、總結進而抽象出概念模型。
所以,在“悟”之前,要先去“覺”。在這裡,“覺”指感官的感受、思維的擴展以及思想成果的疊加和關聯。當“覺”足夠充分、清晰和豐富的時候,會經曆一個将看似無關的事物的顯性和隐形關聯理清以至融會貫通,并且真切地意識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真實而且可見的時刻,那就是“悟”。
于丹講莊子的時候,曾經概括過——“覺”是一個過程,而“悟”是一個瞬間。
這個瞬間就是意識深處的“靈光一閃”,然後撥雲見日、海闊天空的刹那。
“悟”沒有特定的對象。無論是天地人倫的大道還是雕蟲小技的門道,每一次“參透”,都是一次悟。
#悟性# #人生哲理# #智慧# #悟道#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