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個道德學問都很好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尊為聖人。那麼他到底聖在哪裡呢?
從他的弟子對他的生活态度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點。在《論語·子罕第九》中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孔子的弟子介紹孔子生活态度的一段話。
意思說,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即不随意猜測;不非此不可;不固執己見;不隻考慮自己,唯我獨是。當然孔子非常注重修身養性,也有很多長處,但弟子們隻選擇了這四個方面。雖然文字很少,但内容卻極其豐富。
01毋意
“毋意”,就是遇事不随意猜測。所有關于事物的判斷,都要有所依據。這樣,就必須認真調查研究,是負責任的态度。
現在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文章,論起事來,甚至預測一些事情。表面之上看,這似乎是有根據的,但實際上,這往往是極其主觀的分析和推測。結果是一個錯誤的導向,最後被事實所擊穿。
比如前段時間有很多媒體人在網上謠傳華為的屏幕都是邊角料,價值很低,結果華為法務發了律師函,要他們拿出事實依據,這些人立馬删帖的删帖,道歉的道歉。
因此,負責任的人總是不靠自己的臆想,而是實地調查,實實在在。這種臆想實際上是一種假設,一種想當然,一種主觀主義的做法。
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這種主觀臆斷的事還是不少的,如果是普通人,損失還不大,如果一個負責任的領導隻憑主觀臆斷來做決策,損失将是嚴重的。所以“毋意”是很重要的,它讓我們必須重調查研究,重實際。
02毋必
“毋必”就是不專斷,不期望必然如此。事情總是在變,而且是時時刻刻在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預期的那樣會是“必然的”。
因此,我們在辦事情時,就需要靈活一些,不能教條主義或本本主義,要分析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确定工作方針。
很多事情預想會是這樣,結果産生的條件和環境變化而不是朝着預定的趨勢發展是很常見的。此外,還可能發生緊急情況和特殊情況。因此,如果僅僅是主觀的、武斷的,期望必成,往往會脫離現實。
就個人而言,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好的設想或計劃,但并非沒有像你想的那樣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會遇到挫折、打擊。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我們做事就要客觀一些,盡管我們需要努力争取,但我們也需要為失敗或挫折做好準備,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樣我們就不會對成功失去耐心,産生浮躁的心理。
我們以古代“淝水之戰”為例。東晉時期,北方曾一度由先秦統治。前秦王苻堅決心南征,統一天下。
他多次拒絕大臣的勸告,率領60萬步兵,27萬騎兵,水陸并舉,務必一舉滅亡東晉。而東晉當時隻有八萬人參戰。兩軍對峙于淝水。
苻堅想在晉軍半渡時加以截擊,以求全勝。在晉軍提出秦軍稍向後移,以便決戰時,便揮軍後撤。然而,沒想到的是,毫無鬥志的秦軍一退而不可收拾。後面的軍隊不明真相,以為是前線軍隊潰敗,于是作鳥獸散,四處逃竄。晉軍趁勢進攻,幾十萬秦軍自相踐踏,傷亡慘重,結果大敗。
戰場局勢是瞬息萬變的,作為指揮官,必須有幾個計劃方案,且還要有為失敗和挫折做好準備,必須有應對緊急情況的預案,不能隻期望必勝。而苻堅的專斷,毫無受挫的準備是失敗的必然因素。
03毋固
“毋固”是不要固執。一個人固然應該有自信,但是過于自信,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也不好。這樣,就會聽不到别人的意見。
馬谡之失街亭,就是這種固執的結果。如果他當時聽取王平的建議,不在山上屯兵,可能就是另一個結果了。然而,他卻引用兵法為自己辯解,固執已見,那隻能是失敗。
04毋我
“毋我”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我”。這種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隻是為了私利而考慮。
在電影《泰坦尼克号》有一個情節就非常令人感動。當船觸礁即将沉沒時,大多數人并沒有表現出隻關心自己生命而極端自私的行為。相反,人們把生的機會留給了女人和兒童,甯願犧牲自己。這些甘願犧牲自己的人正是“忘我”的提現!
孔子弟子對孔子人生态度的概括,是給人以導向的作用,雖然這實踐起來并不容易,但既要修身,就要朝着這個方向不懈努力。如果是這樣,那麼身上的毛病就會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們在提高道德修養的同時,也要避免一些缺點,也就是說,要盡量做到不主觀臆測、不專斷獨行、不固執己見,不狹隘自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自己逐漸走向完美。#孔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