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這一陋俗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多見于封建王朝。
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封建主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戰争中的俘虜等。在階級分化出現的時代裡,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
可以說,産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生産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産生,這一系列的變化,引起氏族内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因此,這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出現,同私有制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
在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遺址處,我們能看到為秦始皇殉葬的各式人俑。殊不知,我們目所能及的7300尊陶俑,并不是秦始皇随葬品中的全部。
畢竟,不論何時士兵都是國家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所以秦始皇是不可能以士兵殉葬的,這些兵馬俑不過是殉葬士兵的替代品罷了。然而,除了士兵之外,其他人(主要是未生育的宮妃或奴隸)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在未發掘的秦陵中,勢必存在許多殉人的遺骸。
要知道,秦地自東周時期,就已有了殉人的風俗。早在秦武公駕崩時,就使用了六十六名殉人。到了秦穆公時期,殉葬者的數量暴漲到一百八十人。秦始皇嬴政的祖先尚未成為一統六合的皇帝,他們就已用到了這麼多人殉葬,那麼,秦始皇既然為中國史上首個皇帝,為他殉葬的可憐人究竟有多少呢?
關于為嬴政殉葬的人數,史料中的記載比較模糊,史學界衆說紛纭。有學者稱有幾萬人,亦有學者表示至少有七十萬人。由于秦始皇陵尚未開掘,加上沒有史料給出詳細數據,以至于,這個數字目前還在猜測階段。不過,僅從兵馬俑的數量上,我們就能大體估算出為秦始皇陪葬的活人絕不在少數。
史料中雖然沒有給出一個準确的數字,但我們基本可以确定殉葬坑中起碼有四類人。
第一類,是為秦始皇打過仗的将軍。
畢竟,在如今發掘的兵馬俑坑中,我們沒有發現秦朝的武将。所以,這些武将極有可能處在距離嬴政更近的地宮中。
至于為何要将這些陶俑稱之為“一類人”,亦是事出有因的。以嬴政的本意,是希望這些幫他奪取天下的勇士陪葬的。然而,這個想法非常不現實,倘若讓成千上萬的士兵為秦始皇陪葬,勢必會給國家帶來極大的恐慌。
處于這個原因,應征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工匠用泥土塑造出秦國士兵的形象,代替他們完成殉葬。要知道,在所有兵馬俑形象中,沒有任何兩尊面孔是重複的,這足以說明每個士兵陶俑都是工匠按照原型量身定做的。
說一句題外話,據說在為士兵雕刻陶俑時,工匠需在陶俑足底雕刻自己的姓名。倘若陶俑的某個部分雕刻得不像,那麼,就要割去工匠相應的身體組織。因此,在工匠們雕刻陶俑時,勢必會做到精益求精,畢竟沒人願意拿自己的身體器官開玩笑。
另外,根據考古人員的研究,這些陶俑在入土之前已經上色,隻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陶俑表面的顔色均褪去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陶俑都是如出一轍的土黃色。
第二類,就是參與過皇陵修建項目的工匠,或許也包括前文中負責雕刻陶俑的匠人。
嬴政在十三歲繼承諸侯之位時,就已經開始着手準備修建皇陵了。在其統治期間,總共征調了大約七十萬民夫,除去那些在施工現場死去的,其他均成了秦始皇的殉人。
之所以讓這些人成為殉葬者,答案不言而喻。嬴政擔心後人會打擾他的萬世長眠,所以必須要隐蔽皇陵的所在位置。因此,将所有知情人殺掉是最保險的做法,這些倒黴的工匠均成了犧牲品。
第三類,是嬴政的後妃。
當然,陪葬的後妃大多是未能替嬴政誕下子嗣的女人。嬴政一統全國,所以前朝六國的宮妃均成了他的私有禁脔。這些女人,嬴政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有幸得到嬴政臨幸的宮女,也不一定能生下子嗣。所以,為秦始皇陪葬的女人起碼有上千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最後一類人,就是嬴政的子女。
雖說“虎毒不食子”,曆朝曆代的皇帝即便找人殉葬,也不會将魔爪伸向自己的骨肉。然而,嬴政卻十分殘忍地讓子女為自己殉葬。根據文獻的記載,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然而當嬴政死後僅剩下胡亥這一根“獨苗”。
也有學者說,讓這些子女殉葬并非秦始皇的意思,而是二世胡亥的主意。胡亥的皇位來路不正,所以他生怕其他兄弟會站出來奪權。為了永絕後患,胡亥殺掉了所有兄弟姐妹,讓自己成為唯一的繼承人。
當然,目前秦始皇陵中殉人的身份尚處于猜測階段,真相還有待考古人員開啟秦陵後才能大白天下。
參考資料:
【《史記》、《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