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這是外國人對日本傳統刀劍的統稱,其全稱為平面碎段複體暗光花紋刃。依據形狀、尺寸可分為太刀、打刀、肋差(肋指)、 短刀 等,其中日本人所稱呼的刀,特指打刀這一形制的刀類;廣義上的日本刀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之含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點是在外形裝飾之外的刀體本身上展現出設計感和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一: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日本刀
- 外文名稱: にほんとう
- 産地: 日本
- 日本太刀全長: 六十公分以上
- 日本打刀全長: 六十公分以上
- 日本脅差全長: 三十公分與六十公分之間
- 日本短刀全長: 三十公分以下
- 刀工: 月山貞一、宮入昭平、今泉俊光等
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據現代考古界的說法,是來自于平安時期的刀工天國,其作品為著名的太刀小烏丸。自此之後,經過鐮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的發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漸成為了今人所見的樣式,其中,刀身長度也在安土桃山時期和江戶時期受到了規定。
根據戰争形态和使用方式的發展和改變,日本刀的形制也逐漸發生了演變。其主要表現為京反的轉移從莖反、腰反向切先推進。很多造型長大豪壯的平安、南北朝古刀也接受了磨上甚至大磨上的處理來縮短長度。在江戶時期,日本刀的主要應用不再是戰場功能而轉變為劍術的具象化表現工具,因而江戶時期的日本刀反也就相比起之前時代的的刀劍要弱很多。
日本刀的制作,從平安後期到鐮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傳、備前傳、山城國、相州傳、美濃傳等并稱為"天下五傳"的制刀流派,并且各地名匠輩出。尤其以備前國的長船町為盛。
三:文化名稱來源
古來日本稱之為"刀"(かたな,Katana),"日本刀"一稱最早來自外國對其稱法。
北宋詩人歐陽修的《日本刀歌》詩中提到"昆夷道遠不複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該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詩中記錄了關于日本刀的一些情況,當時的中國人已将之稱為寶刀,有越地(今中國華南地區)的商人專為購刀而前往日本,并從美術角度描繪了日本刀的外形和樣式。由此詩可看出日本刀在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初期時已經成被外國認可、并成為日本的輸出産品之一(參見宋日貿易、明日貿易)。
1、妖刀村正
妖刀村正(德川家的夢魇)
村正因為與德川家族的關系而聞名,德川家族數人死傷于村正刀下,家康以前的松平家兩代當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父親廣忠兩人皆被近臣暗殺,且都是用村正刀。而家康本人幼年也曾被村正刀傷了手指。1579年,德川家康嫡子信康,被織田信長賜死,又是死于一把名為"勢州村正"的刀下。這些雖然都是巧合,但是在1600年關原之戰中織田河内守長孝(織田長益子)的長槍又誤傷了家康的手指,而且正是當年受傷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長槍也是勢州村正制。緻使德川家康斷定:"村正刀是專門作祟德川家的妖物"并下令毀棄所有村正刀。到了江戶時期,雖然勢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打制日本刀,但迫于幕府的壓力,再也無人敢公然攜帶村正刀,以前銘村正的刀也多改銘。故現存村正的真品極為稀少。
村正被稱為妖刀也和其所處曆史時期有關,村正誕生于動蕩的室町中期,對于日本刀的需求很大,導緻産生了大量的劣質刀劍,但是村正仍堅持打制品質優秀的實戰刀。事實上,德川家裝備村正刀的人極多,而造成德川家的死傷都是家族内部的人,所以巧合其實也就不巧了。
到了江戶時期社會和平,刀劍更由實用轉為注重華麗的外表裝飾,當時的劍相學以刀的銳利品格判斷吉兇,太過鋒利的實戰刀,被稱為"妖刀"、"邪劍"等不吉祥的名稱…所以到了江戶後期,村正即妖刀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了。
真正的村正是作為刀工的姓名最早出現在室町中期,而且作為刀銘使用了約一百年左右。顯然可以看出村正并不是某一刀工的名字,這一點通過現存的村正刀外形和刀銘上也可以證實。據考證,至少有三代伊勢的刀工使用村正銘。初代稱左衛門尉,是伊勢桑名人,現存最早的一把村正于1501年打制,刀上有"勢州桑名住右衛門尉藤原村正"的長銘。
2、試刀
準備試刀的武士
1797年,柘植平助方理著成了刀劍學經典《懷寶劍尺》一書。提出刀劍應該以其切割力作評判标準。方理按照切割力分類為四個等級。最上大業物(さいじょうおおわざもの,Saijyouoowazamono),即能夠切透九成至整體的人體厚度的刀劍,大業物(おおわざもの,Oowazamono)表示能夠切透七至八成的人體厚度,良業物(よきわざもの,Yokiwazamono)表示能夠切透五至六成的人體厚度 ,和業物(わざもの,Wazamono)表示能夠切透兩至四成的人體厚度。由此還出現了專業的試刀者,試刀者大緻可以分為生試(いきだめし,Ikidameshi)即切割活人,死人試(しにんだめし,Shinindameshi)即切割屍體, 和堅物試(かたものだめし,Katamonodameshi)即硬物切割三種。除業物分類法外,還有人将屍體疊在一起測試刀劍能夠一次過砍斷多少層。能砍斷一層的稱為"一胴",兩層的 稱為"二胴",如此類推。結果都不會超過"三胴"。不過,據記載曾經出現過"四胴"甚至"七胴"的寶刀。經過試刀的日本刀通常會在刀莖上銘記如"某年某月于某處切斷什麼或斷幾胴"等内容,此舉類似一種品質保證。
較為文明的試刀方法是堅物試,多以铠甲、鍛鐵闆、鹿角等堅硬的材料進行測試。
3、佩刀
日本配刀
古代日本隻有武士才能佩長刀,一般平民是無權使用的(但是可以配帶脅差)。武士佩刀一長一短,長刀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為脅差,兩把刀使用上有分野,長刀是主武器,脅差是備用武器,是在長刀損壞時,才使用的,平常不會使用。按習慣武士出門之前,先會将脅差插在腰帶裡,然後用右手提着刀,走到門口的玄關處穿上鞋子以後,才再将刀插在腰帶裡。刀佩帶在左腰,是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為配合盔甲的馬手指(めてざし,Metezashi)短刀。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為榮耀,碰撞武士的刀鞘,會被視為不禮貌。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行走都是靠左邊。而且刀佩帶左面,即使兩個武士在狹巷相遇,他們的刀鞘也不會互相碰觸。武士到人家中探訪,也會先在玄關把刀解開,然後用右手提着,再進入屋内。用左手提刀進入屋戶表示可以随時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現。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則也會被視為不禮貌。
4、鑒賞禮儀
鑒賞刀劍時一定要顧及在場人士的安全,同時要盡量避免損傷刀劍。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兩手将刀劍托起,然後鞠躬敬禮,以表示對刀匠的敬意和對物品的尊重。然後,用左手緊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輕輕拔出一小段刀身,确認刀身是否有卡緊在鞘内。刀身若果卡緊,一次過強行拔出會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飛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後,以緩慢的速度一口氣将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若中途有停頓,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内部可能會被刮花。拔刀時,要避免刀身兩面和邊鋒與刀鞘内側的接觸,将刀背抵著鞘邊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内。切先先支撐在鯉口(こいぐち,Koiguchi),也就是刀鞘開口的部分,再慢慢将刀身移離刀鞘。刀拔出後,先将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鑒賞刀劍。
鑒賞刀劍時,切先與刃絕對不可以朝向他人。若将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鑒賞太刀應先從其右面開始,打刀則從左面開始 ,這和銘的方向有關,即是先鑒賞刻有"銘"的一面。切忌接觸刀身的表面,令手上油脂弄髒刀身,破壞原有的防鏽油層。鑒賞時慎言,以免唾沫沾上刀身,引起鏽蝕。日本古時的武士身上常備有懷紙(かいし,Kaishi),有的武士在鑒賞刀劍前先在口中咬一片懷紙,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如果要将出了鞘的刀劍交到另一人手上,先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将刀柄交到别人的手裡。在未能确認别人能否緊握刀柄之前,千萬不能放手。
莖是鑒賞日本刀時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若要鑒賞莖部,必須得到刀主人的同意。為安全計,可以先将刀身納回刀鞘,再拆下目釘和柄,進行鑒賞。
若要納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鯉口支撐著切先底部,同樣是為避免刀身兩面和刃鋒接觸刀鞘内側,再讓刀身慢慢滑回刀鞘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