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林虎
“感謝公安民警,感謝大家,以前我們是一起從小長大的姐妹,今天才知道還連着血緣,希望通過團圓行動,能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找到自己的親人,早日圓夢。”日前,年逾花甲的張鳳芹如是說。
圖為民警對張喜芹進行采血。張鐵牛 攝
近日,“團圓行動讓愛回家”認親儀式在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公安分局舉行。
儀式現場,60年前被當地農戶收養的上海孤兒張鳳芹和張喜芹,經科學鑒定證實她們确為親姐妹。兩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再次相擁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經曆了罕見的自然災害。上海、江蘇等地一些孤兒院陷入糧食匮乏的困境,3000多名幼小多病孤兒的口糧成了問題。
善良寬廣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們敞開了懷抱,3000多名孤兒來到内蒙古成為“國家的孩子”,張鳳芹和張喜芹就是其中的兩個。
圖為張鳳芹(左)和張喜芹激動比心。張鐵牛 攝
1961年,家住哲裡木盟通遼縣雙泡子公社(現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的張久卿夫婦無兒無女,在當地幹部的證明和陪同下,從上海孤兒救助站收養了兩個女孩,大的5歲,起名張鳳芹;小的3歲,起名張喜芹。
“當年養父母家隻有三間土房,屋裡還有支撐檩木的柱子,他們都是普通農民。”據張鳳芹回憶,雖然家庭貧困,吃的基本是玉米面窩窩頭或高粱米飯,夏天有青菜,冬天隻有白菜土豆。“但父母再苦再累,也讓我倆吃飽飯。”
圖為民警對張鳳芹進行采血。張鐵牛 攝
張喜芹告訴記者,養父母對姐倆既不怠慢也不嬌慣,和别人家父母對待孩子一樣。“如果生了病,會煮兩個雞蛋或做一碗白面湯來撫慰,這是當年最‘奢侈’的美味。”張喜芹說。
對于自己的身世,張鳳芹并無太多記憶。隻是模糊記得被收養前是集體居住,她住的床鋪較高,曾因晚上去廁所摔了一跤,腦門上留了一道疤。
被收養後,張鳳芹和張喜芹以姐妹相稱,倆人小學畢業後,就在家務農。在張喜芹14歲那年,養母王淑珍因病去世,養父張久卿帶着姐妹倆一起生活。之後,姐妹倆均在本村結婚生子。
圖為民警向張鳳芹和張喜芹出示鑒定結果。張鐵牛 攝
“養父性格忠厚淳樸,對我們視如己出,直到去世也沒透露過我們的身世。”張鳳芹說,年幼時曾有孩子透露姐妹倆是“抱來的”,二人雖心存疑慮,但始終未向養父母詢問。如今,姐妹倆均已兒孫滿堂,但這個謎團一直是兩人的心病。
一次偶然的機會,姐妹倆經人介紹加入了“國家的孩子在通遼”,這個群體成員均為當年來到通遼的上海孤兒。今年,公安部開展“團圓”行動,該團體聯系到科爾沁區公安分局,希望通過科技手段幫助姐妹倆尋親。
“我們從8月份開始,為這個群體的50餘人采集血樣、身份證号碼以及人像照片,錄入信息庫,并将血樣送至通遼市公安局進行DNA初步比對。經檢測發現,張鳳芹和張喜芹是親姐妹的可能性極大。”科爾沁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技術中隊法醫蘇瑞說。
圖為張鳳芹夫婦(前)和張喜芹夫婦合影。張鐵牛 攝
随後,警方将二人的血樣送往北京權威機構進行司法鑒定,最終确認兩人是親姐妹。
“聽老人說,當時領養我們姐倆時,工作人員開玩笑說,最好把這兩個女孩一同收養,她倆有可能還是親姐妹呢。”張鳳芹回憶說,沒想到一語成谶。
據通遼市科爾沁區公安分局副局長宋國喜介紹,“團圓行動”是公安機關開展的查找被拐失蹤兒童的專項行動,全國公安機關依托“打拐DNA系統”,以偵破拐賣兒童積案、查找失蹤被拐兒童為主要内容。
“通過完善父母尋找失蹤被拐兒童信息、廣泛采集疑似被拐人員數據、及時組織技術比對核查、紮實開展積案攻堅等工作,全力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失蹤被拐的兒童,争取早日實現家庭團圓。”宋國喜說。
來源: 中國新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