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你的人體冷知識?俄新社網站1月2日發表了題為《如何了解自己的生物鐘類型并按人體生物節律入睡》的報道稱,有關人體生物鐘類型——晝夜節律個體特征——的首批資料出現在20世紀初當時,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珀林提及“早間和夜間工作者”前者睡眠最深的時間段在夜間頭幾個小時,後者則晚得多,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驚呆你的人體冷知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驚呆你的人體冷知識
俄新社網站1月2日發表了題為《如何了解自己的生物鐘類型并按人體生物節律入睡》的報道稱,有關人體生物鐘類型——晝夜節律個體特征——的首批資料出現在20世紀初。當時,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珀林提及“早間和夜間工作者”。前者睡眠最深的時間段在夜間頭幾個小時,後者則晚得多。
1939年,科學文獻中已經出現“貓頭鷹”型和“百靈鳥”型的用語。到1970年,專家開始談論第三種生物鐘類型,即介于二者之間的“鴿子”型。
大約在同一時期,美國研究者在果蠅體内發現了掌管主觀晝夜節律的周期基因。上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在小白鼠體内也發現了這種基因片段。随後科學家在哺乳動物體内識别出多個與晝夜節律調節有關的基因。事實證明,這些基因負責褪黑素的釋放并同步人體生物鐘的運轉。
美國《科學》雜志發表研究指出,大腦在黎明和黃昏時向全身發出短暫的電脈沖,其餘時間則不發出這種信号,大腦以這種方式使身體複蘇和休眠,為夜間休息做好準備。
時鐘基因
晝夜節律周期一般并不精準對應一晝夜,大多數人的周期稍長于一天。而且還存在與時鐘基因的不同變體有關的個體特點。
正是這些基因的不同變體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變成“貓頭鷹”型或“百靈鳥”型。據科學家估計,基因的影響力占12%到40%。其餘是外部影響和年齡造成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人體生物鐘與天文時間差距不大。有兩種例外,那就是極端的“百靈鳥”型和“貓頭鷹”型。前者可能晚上8點半入睡,早上5點半醒來。
2020年的研究表明,極端“百靈鳥”型并不十分罕見。在科學家調查的2422名志願者當中,有8人選擇早早入睡并在淩晨5點半前醒來。換句話說,每300人當中就有一人是過分早起愛好者。
至于極端“貓頭鷹”型,他們喜歡整夜不睡覺并到黎明時入睡,約占人口的3%。
細分類型
2015年,俄羅斯醫學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分子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科研所的科學家提出了另外兩種生物鐘類型——高能型和困倦型。前者整天都活力四射,後者則在午間感覺乏力,早晨和晚上精力充沛。
一項有130名志願者參與的試驗表明,其中29人是“百靈鳥”型,44人是“貓頭鷹”型,25人為高能型,32人為困倦型。
4年後,問卷調查作者改進了問題并調查了1305人。所得數據再次表明,生物鐘可劃分為4個基本類型。當然,科學家指出,在現代後工業社會中,約30%的人無法被劃分到單獨一類當中。
近期,一個國際小組的西伯利亞科學家在已有生物鐘類型基礎上新增了日間活躍型和适度活躍型。前者白天精神飽滿,後者白天活力逐漸降低。
研究者對2283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95%的人認同自己是上述6種類型中的一種。多數受調查者表示自己是“貓頭鷹”型(24%),13%的人把自己歸為“百靈鳥”型,15%的人選擇日間活躍型,16%的人認為自己是适度活躍型,還有9%的人選擇高能型。其餘18%的人承認,自己隻在早晨和晚上精力充沛,即屬于困倦型。
你屬于哪一種?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