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的詩,乍讀時似乎是滿滿的意境感,但是當你全篇品讀完,卻不知其所雲☁️。
詩人餘秀華
以這首《我僅僅存在于此》為例,第一句“蛙鳴漫上來” ,詩意的場景浮現出來,第二句就讓“鞋底”和“磕出來的幸福”給一下子弄得沒了美感,這還不算,“鞋底還有沒有磕出的幸福”是怎麼個意思?到底磕出的幸福是有還是沒有啊?詞句經不起細推敲。
餘秀華的詩《我僅存在于此》
滿篇的轉折——“而”,“但”頻繁出現在上下句之間,但是有的上下句完全不是轉折關系,比如最後一句:
我是如此豐盈,比一片麥子沉重,但是我隻是低着頭,接受月光的照耀
這裡既然“我”“豐盈沉重”,那一定會是像麥子一樣,低着頭接受月光的照耀的,為什麼要用一個“但”字呢?這個“但”字完全就是語法錯誤。
應該是這樣:
……
我是如此豐盈
比一片麥子沉重
我隻是低着頭
接受月光的照耀
一首好詩,既要有優美的詞句,又要給讀者描繪一個清晰的意境,因為好的詩人,是能夠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中~“雲想衣裳花想容”一句,詩人看到了“雲想變作貴妃的衣裳,花想變為貴妃之容貌”,當詩人把它描述出來,我們讀者也會看到并且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它的美——這才是真正的好詩。
如果詩人自己的腦子裡都是亂糟糟的,描述得自然不清晰。讀者也就無法引起共鳴。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