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戰國一位有名的将軍,是戰國四大名将之首,其一生殲滅百萬之敵,足以見指揮殲滅戰的能力。但是這樣一位将軍,最後卻被秦昭王賜死。後世一直在想秦昭王為何賜死白起?當時不是缺名将嗎?秦昭王為何自斷羽翼?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千百年後,有一個人給出了明确的答案。如果換成是你,相信你也會賜死白起。
秦昭王是秦國有名的雄主,而所在的秦國也是有名的大國,能成為戰國七雄自然是有一定本事的。随着秦國的日益強大,經過幾代國君的休養生息,到秦昭王時期就應該東出了。而範雎的遠交近攻無疑是指點秦昭王制定東出的戰略計劃。資本有了,目标有了,但是當時秦國還缺少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執行者。東出計劃定了(秦昭王和範雎),軍隊也有了(商鞅制定的軍功爵制),但是誰去領兵打仗?指點江山的策士範雎?還是一國之君的秦昭王?
此時缺少的就是一個統兵的将才,而秦國之前吃過吳起的虧,所以深知一個名将對部隊的重要性。就在此時,白起順勢推出台面。白起雖然是丞相魏冉舉薦的,伊阙之戰白起一戰成名,升任國尉。之後不斷的受封,最後成為有名的武安君。長平之戰無疑把白起推到了最高處,當時真的就能到聞起色變的地步。
然而秦國并沒有一口吞并趙國,反而導緻内部将相矛盾激烈。大家都知道秦昭王剪除四貴,為什麼剪除四貴?還不是因為四貴不聽話。誰讓剪除四貴的?還不是謀士範雎。此時範雎又向秦昭王進言說白起不高興,有話沒有當面說。秦昭王聽到後,就把白起賜死了。事實上賜死的很明智,換成任何人都會賜死。
為什麼說賜死的很明智?因為曆史已經驗證了這點,而驗證這點的人就是千年後的趙匡胤。趙匡胤最開始不也是軍人嗎?最開始的時候屢立戰功,深得皇帝信任。最後那?結果那?一地雞毛。柴榮死後,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宋。如果秦昭王晚一點或者沒有賜死白起,那麼秦昭王死後誰能治白起?秦昭王死後兩人國君都是短命鬼,這個時候白起如果要造反,誰去阻攔?同時期趙國每次國君更替基本上都要發動一次兵變,誰能保證白起忠心耿耿?
就算白起忠心耿耿,那又如何?誰能保證白起手下的人忠心耿耿?趙匡胤不也是忠心耿耿的嗎?最後還是迫于無奈才當上了皇帝。白起雖然是位高權重,但是白起手下的人不見得就位高權重。白起手下的人怎麼樣才能位高權重?那當然是讓白起更加位高權重啊。曆史已經驗明了結局,我們研究曆史的意義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讓曆史上發生的錯誤不要在自己身上發生嗎?秦昭王深谙權謀,自然不會把這種大事賭在忠心上。
很多人在此就提出反駁,為何李世民就能信任功臣?其實也不見得信任,隻能說李世民活得時間要長點。你仔細去研究一下曆史,李世民的年紀要比那些将軍小或者年齡一樣。李世民覺得自己能熬死那些功臣,或者說是李世民有時間能培養出一個接班人。到時候新老皇帝交替,新皇帝不會太年幼,大臣們不會太強勢。
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清風說史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