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機構是現代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引領和助推國家在現代軌道持續發展的文化、科技、教育、學術事業得以運行的支持條件。沒有發達的出版部門,就沒有現代的發達國家;一個國家要趕上現代的發展,必須支持出版事業優先發展。我國從近代以來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出版機構,就其創立的曆史、生命力和影響力而言,商務印書館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基礎設施。商務印書館是現代文化的生産者和傳播者,是中國現代心智的一個重要塑造者。一個沒有商務印書館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我個人從學生時代就受惠于商務印書館的文化食糧,在職業生涯中與商務(這是讀書人對商務印書館的習慣性簡稱,也是一個親切的昵稱)也有密切的聯系。今天回顧起來,我也有同樣的感概:如果沒有商務的支持,我的學術呈現要遜色得多。
由于現代教育和現代學術的世界性,我們這代學人從國家的教育規劃上都必須是雙語的(在漢語和外語并舉的意義上而言。如果從具體的外語語種而言,則是“多語的”)。商務是把塑造這種雙語性作為自己的目标而獲得最大成功的。商務的核心競争力和對于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的卓越貢獻就在于她的團隊對于雙語性的最優理解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我個人在學業上取得學位、在學術上取得職稱,也都靠雙語能力的賦權。正是在雙語性這個節點上,我與商務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這代人(1960年代出生)在中小學是用過商務的《新華字典》的,後來就升級用該館的《現代漢語詞典》了,這部詞典是1978年開始發行的,我不記得是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還是上大學之後購買的。我1978年上了大學才從字母開始學習英語,最常用的是一部小開本、淺綠色軟封皮的《英漢小詞典》。它有一千多頁,是64開本的手掌書或曰荷包書。我在網上查了它的基本信息,是由陳羽綸等先生合編的,商務印書館1977年2月出了第一版,1978年10月在湖北第一次印刷,定價是1.60元。它的上市就像是專門為我們78級大學生入學而準備的。我在網上看到它的圖片,真有一刹那回到當年的感覺。它的淺綠色封面在我記憶裡是太清晰了。這是我一輩子用得最多、讀得最細的一本“書”。我在大學三四年級時趕時髦,一個一個單詞、一頁一頁背過這本字典。每天用早中晚的碎片時間背并複習單詞,差不多是一天有二三頁的進度,背過的頁碼就撕下來。這種枯燥的笨辦法在當年還是有不少學生采用過的。我能夠堅持背完,也許這種方式的結尾對我有吸引力:當這部字典的最後一頁被撕去,整本字典就都進入了自己的腦子。我們當年做學生,日子真是很單純,心境也很安靜。我想,今天的學生沒有這種心境,也沒有這種必要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外語了。我們這代人把外語的單詞和語法作為“知識”學習,而不是把語音作為聽與說的能力去練習、培養。這樣學外語的缺陷很突出,但是對于後來做文字翻譯也有一些好處。
商務的出版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為标志,我的職業屬于學術圈,我當然也深受其惠。這套叢書是改革開放後成批推出的,我們是改革開放的第一代大學生,雙方在1981年相遇了。第一批書裡有黑格爾的《美學》三卷四冊,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武昌街道口新華書店買這套書的經曆。我有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報名就同班直到高中畢業的發小在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我周末和他一起到街道口逛書店,看到書架上有四大本的《美學》,非常驚喜,兩人倚靠在書架旁翻閱,愛不釋手。四冊總共5.75元,總價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數字。我們當時每月的夥食費總計才13.5元呢。我們經過一番思想鬥争,居然決定一人買一套回去。事實證明這套書是買值了。我認真通讀了這三卷書,因為要和我那發小高凱交流讀書心得,非讀不可。再說了,不讀怎麼對得起5.75元這筆當時的巨款呢!從學術上說,黑格爾處理邏輯(理念演變為特定藝術類型)與曆史(曆史中的藝術體裁的演變)的思想方法作為典範,是我終生受益的學術源泉。對我同樣有意義的是,我的大學,可以表述為從讀“漢譯名著”到翻譯、組織翻譯“漢譯名著”的轉換過程。
我受惠于商務的出版物,是很平常的例子。她的書是全國都在采用嘛。不過,我有一份比較特殊的榮幸,就是在職業生涯中能夠與商務的學人合作,在商務出版和組織出版翻譯著作。我在這裡出的第一本譯著是《滿族的社會組織》(1997年),後來又參與策劃、組織翻譯了“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人類學視野譯叢”。
我與商務人的合作始于陳勝華先生擔任責任編輯的《滿族的社會組織》。我在1991年10月被錄取到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由費孝通先生指導做民族研究。費先生那時在寫自己的學術經曆回顧文章,俄羅斯人類學家史祿國是費先生在清華大學讀碩士的導師,他安排我先翻譯史氏的Social Organisation of the Manchus,再去東北滿族聚居區做社區調查,做一個關于滿族基本社會組織變遷的報告。這本英文著作本來就是商務印書館在1924年出版的。我翻譯此書的過程中聯系了在商務的朋友于殿利先生,他把我介紹給曆史編輯室的陳勝華先生。陳先生待人親切、熱情,加上于殿利學兄的推薦,也借費先生的光,譯著的選題申報十分順利。我于1992年的春節期間開始東北滿族聚居村落的實地調查,在遼甯鳳城的雕窩村經曆了小年前到元宵節的活動;1995年5月到黑龍江的瑷珲做了第二次實地調查,完成了滿族的核心組織從氏族、家族到家戶的變化路線描述的綜合報告,附在譯本之中。《滿族的社會組織》中文版在1997年出版,從立項到出版的時間跨度有點長,這既是受制于該書的内容構成所需要的工作量,也是由商務對譯稿的編、審程序的細緻認真所決定的。那個時期的商務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公共認知。譯書不僅是翻譯書本,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要盡可能打通各個方面,如曆史與現實、外在與内在。現代文化的雙語性,依賴把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基本功,但是翻譯本在字面上卻隻是另一個單獨的語文,譯者及其讀者必須以各種文本技巧和話語策略讓單語文本承載雙語性。從我的經曆來看,商務印書館是提供了這種包容性和承載力的。
從第一次合作來看,我應該是給商務的同人留下了比較正面的印象,他們後來給了我擔任學術組織者的機會。我這種在工作單位都隻是做到教研室主任級别的學人,能夠得到商務印書館這種大牌出版社的信任與托付,在同行和同事中實屬幸運。
迎接新世紀,是一種把人們置于宏觀思想語境的氛圍。大緻是在1998年,譯作室的狄玉明主任知道我對文化社會學的一些著作比較推崇,特别對批評性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感興趣,邀請我參與策劃、組織翻譯相關的西文名著。因為狄先生是法語專業出身,當時又有法國大使館的法語著作出版資助,他就選擇從法語著作開始。我并不懂法語,但是從英文讀過一些法國學者的著作,就參與進來。好在狄先生請了著名的法國思想文化專家杜小真教授挂帥,我打邊鼓就好。雖然從2000年開始出版的“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是我們一個更大設想的其中一個系列,但是當時提到的部分著作後來有機會在人類學系列出版了。單純看這個法文譯叢,我的名字與杜小真教授的大名在一起,多次引起我心虛的感覺。後來的兩個人類學譯叢把我放在主編的位置,我感覺實在得多。
商務印書館能夠把人類學作為獨立的序列組織出版,還是得益于人類學本身的人才培養,因為這個方面的選題、審查和編輯出版工作都是由人類學博士李霞女士承擔的。她在狄玉明先生和陳小文先生的支持下,計劃組織翻譯出版人類學著作,請我幫助選書、組織學人翻譯。人類學在中國是一個擁有大抱負的小學科,我們身在其中,有很多關切都想納入。我們要兼顧學科建設與思想文化的傳播,要兼顧本學科的小衆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公衆的利用,因此一緻同意分經典系列和普及系列來組織選題,出版出來就成為“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和“人類學視野譯叢”兩個系列。第二個系列從組織選題時就得到周大鳴教授和趙旭東教授的鼎立支持,我和他們共同主編,組織了第一批書稿。
我和李霞博士策劃人類學名著譯叢時商定,每一部都要配中國人類學專家的中文版序。這一條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找合适的專家而且專家有時間和意願,不是容易契合的。感謝二十多位人類學同仁的支持,他們這些學養深厚、才華橫溢的序言為叢書增添了光彩。正是他們的參與使譯叢成為中國人類學的共同事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參與給中國人類學的雙語性注入了平衡因素。這套人類學名著譯叢改善了中國的人類學人才培養的學術條件,也為中國社會科學基于實地調查的經驗研究提供了亟需的借鑒。我要代表人類學師生(現在的與未來的)對商務表達誠摯的感謝!
現代國家具有若幹關鍵屬性,如自由、民主、人權的普遍價值,而在文化上,雙語性是國家在現代的生存與發展所依賴的核心指标。對于後發現代化的國家,雙語性尤其具有基礎屬性和核心指标的地位,因為那些最關鍵的屬性都是在雙語性的紮根與發育之後才能夠培植起來的。商務印書館是在參與這個核心工程的事業中奠定自己的曆史地位的。我們這類學人被吸引到商務的翻譯出版工作中來,既與她的工作團隊的親和性和執行力相關,内中更與大家對雙語性的重要性的共同意識相關。雙語性是傳統國家在現代獲得新生的文化前提,雙語性的充分發育則是現代國家的高水平建設和綜合實力的文化條件。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物的社會需求仍然是巨大而長期的,我們如果還能夠繼續參與其事,将是我們學術人生的幸中之幸。
(2022年2月10日,京師家園)
相關推薦:
1.《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
高丙中 主編
學術并非都是繃着臉講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圖書館。
有這樣一種學術研究,研究者對一個地方、一群人感興趣,懷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裡生活,在與人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獲得他們生活的故事,最後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開始有條有理地叙述那裡的所見所聞——很遺憾,人類學的這種研究路徑在中國還是很冷清。
這個譯叢偏重選擇作為人類學基石的經典民族志以及與民族志問題密切相聯的一些人類學著作,是要以此為借鑒在中國社會科學界推動民族志研究,盡快讓我們擁有足夠多在學術上夠水準、在觀念上能表達中國學者的見識和主張的民族志。
——《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總序
漢譯人類學名著書目(已出25種)
1.親屬關系是什麼,不是什麼
2.祈頌姑:贊比亞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儀式
3.潔淨與危險:對污染和禁忌觀念的分析
4.非洲的政治制度
5.獻給祖先的豬:新幾内亞人生态中的儀式(第二版)
6.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亞新幾内亞群島土著人之事業及冒險活動的報告
7.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
8.地方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
9.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
10.努爾人——對一個尼羅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訂譯本)
11.過渡禮儀:門與門坎、待客、收養、懷孕與分娩、誕生、童年、青春期、成人、聖職受任、加冕、訂婚、與結婚、喪葬、歲時等禮儀之系統研究。
12.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對克欽社會結構的一項研究
13.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曆史上的地位
14.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
15.瑪格麗特·米德與薩摩亞——個人類學神話的形成與破滅
16.制造同意——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遷
17.納文——圍繞一個新幾内亞部落的一項儀式所展開的民族志實驗
18.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
19.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
20.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
21.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谕和魔法
22.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
23.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125周年紀念版)
24.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比較
25.薩滿教、殖民主義與野人:關于恐懼和治療的研究
2.人類學視野譯叢
高丙中 周大鳴 趙旭東 主編
人類學視野譯叢與“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是姊妹關系,着眼于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介紹人類學的基礎性知識,例如人類學概論、多國學術發展史、名家生平與學術的評介、人類學的分支學科或交叉學科。
3.《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
高丙中 馬強 主編
人類學的“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
随着世界各地聯系的加深,交流更加活躍,一個新的文明觀和世界社會正在生成中。中國正是在這樣一種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中逐漸強大的。
随着中國在世界格局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中國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其之外,與其相對。
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着眼于讓我們有表述世界的能力,重建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本書收錄11篇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論文,收錄文章的主題涉及地域從印度到菲律賓,從俄羅斯到德國、美國,正是近年來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的成果的一種集中體現。
4.《非物質文化遺産志——襄垣縣鄉土田野調查》
宋紅娟 王立陽 郭威 張翼 著
高丙中 張嶽公 編
首次以非遺志對我國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綜合性研究
對山西襄垣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整體呈現
本書基于山西省襄垣縣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的文字資料,結合作者的實地調查和走訪,進行了共時和曆時兩方面的分析,不僅表現了一個個非遺事項在襄垣縣境内的地區差異,而且展現了這些非遺項目的曆史流變,将襄垣縣活态的非遺面貌予以整體呈現。
本書采用民俗志與民族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一種以普查為基礎的遺産志,是一項縣域文化志的探索, 是對非遺進行書寫的一個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