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蹶叔①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田于龜陰,取其原為稻,而隰②為粱。其友謂之曰:“粱喜亢③,稻喜濕,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獲?”弗聽。積十稔④而倉無儲,乃視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獲。乃拜曰:“予知悔矣。”
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貨之急于時者趨之,無所往而不與人争。比⑤得,而趨者畢至,辄⑥不獲市。其友又謂之曰:“善賈者,收人所不争,時來利必倍,此白圭⑦之所以富也。”弗聽。又十年而大困,複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後不敢不悔矣。”
他日,以舶入于海,要其友與偕,則泛濫⑧而東,臨于巨淵。其友曰:“是歸墟⑨也,往且不可複。”又弗聽,則入于壑⑩之中。九年得化鲲之濤,噓之以還。比還而發盡白,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乃再拜稽首⑪,以謝其友,仰天而矢⑫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⑬。”其友笑曰:“悔則悔矣,夫何及乎?”
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⑭,不如不悔之無憂也。
注釋- 蹶叔:作者虛構的人名。蹶,跌倒。
- 隰(xí):低濕的地方。
- 亢:高,這裡指高處旱地。
- 稔(rěn):本義是莊稼成熟,引申指年。
- 比:等到,及。
- 辄:總是。
- 白圭:戰國時期著名商人,有“商祖”之譽。
- 泛濫:指順水漂流。
- 歸墟: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衆水彙聚之處。
- 壑:深溝。
- 稽(qǐ)首:古時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恭敬的禮。
- 矢:同“誓”。
- 有如日:指對天發誓,古人發誓常用語。
- 沒齒:終身。
譯文
蹶叔喜歡自以為是,而且常和别人唱反調。他的農田在龜山的北坡,選擇在地勢高的地方種稻子,而在低窪潮濕的地方種高粱。他的朋友對他說:“高粱喜歡幹燥,稻子喜歡濕潤,可是你卻做反了,不符合它們的習性,怎麼會有好收成呢?”蹶叔不聽。積累了十年,谷倉裡沒有存糧。蹶叔就到朋友的地裡察看,都像朋友說的那樣種植而且有了收獲。蹶叔于是向朋友行禮,說:“我知道我錯了。”
不久,蹶叔到汶上經商,他一定要看到上哪種貨物緊俏才趕着去搶購,沒有哪一樣是不和别人競争的。等到蹶叔把貨物搶購到手,别的競争者也都來了,總是賣不出去。蹶叔的朋友又對他說:“善于做買賣的人,收購别人不競争的貨物,時機來了利潤一定會加倍,這就是白圭能夠緻富的原因啊。”蹶叔不聽。又過了十年弄得非常窮困,蹶叔又想起朋友的話,就向朋友行禮,說:“我從今以後不敢不聽你的勸告了。”
後來,蹶叔乘船出海,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去。船順流向東航行,到了深海的邊緣。朋友說:“這是歸墟啊,再往前就回不來了。”蹶叔又不聽,就進入了大海的深淵之中。九年之後,遇到鲲變為鵬時激起的巨大波濤,把船沖了出來。等到蹶叔回來的時候,頭發全白了,身形幹瘦,沒有人能夠認出他。蹶叔于是向他的朋友拜了又拜,叩頭行禮,以此感謝朋友,蹶叔仰天發誓說:“我一定聽你的勸告,有上天作證!”蹶叔的朋友笑着說:“聽勸倒是聽勸了,能挽回什麼呢?”
人們說:“蹶叔悔過三次而耗盡了一生,還不如不悔改反而沒有憂愁啊!”
文言知識
說“辄”:“辄”的本義是“車箱左右闆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稱“車耳”。
“辄”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總是,每次”。如上文中的“比得,而趨者畢至,辄不獲市”。
- 指“立即,就”。如《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又如成語“淺嘗辄止”。
- 指“獨斷專行,專權”。如《劉弘傳》:“甘受專辄之罪”。
明·劉基《郁離子》
啟發與借鑒
蹶叔一共經曆了三次失敗,前二次的龜陰種田和汶上經商,是現實生活常見的,第三次的航海東行則是虛幻的,取材于列子和莊子的寓言,但是虛幻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蹶叔三次失敗,三次後悔,一次比一次深刻。前二次的後悔,蹶叔并沒有真正吸取教訓,仍然剛愎自用。第三次的後悔,蹶叔似乎醒悟,更是對天發誓,但是一切都已太遲。
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失敗。如果能虛心聽取别人意見,認真吸取經驗教訓,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失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這句古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