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不得不說,在遊戲中見到黑人還是多少會讓人有點奇怪的感覺。因為除了那些運動遊戲和格鬥遊戲,很少有黑人作為主角出現。
每當我們說起遊戲角色,我們大多數也會想起上蹿下跳的藍色大刺猬——
索尼克
或者金币拿了一堆又不知道去了哪裡的意大利水管工——
馬裡奧
多數時候我們總會操作一個或者白色皮膚的小哥哥/小姐姐在屏幕上晃來晃去,很少看到有人會操作黑人角色,叫得出名字的黑人角色就更少了。而稀缺的黑人主角似乎成為了遊戲界的"緊俏資源"。
所以我們将按照時間的順序,将目光放到這些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地方,介紹一下黑人在遊戲中的進化史。
"沉水石頭"即使遊戲作為一種"新興"娛樂,生于一個看似看似公平正義的時代與國家,但是它光鮮的外表下也有不少過時的醜惡現象。
巧的是,非裔人士作為"時代垃圾筐",不少的醜惡角色都可以無腦套在他們頭上,加之技術受限,簡單的黑色色塊更容易被創建出來,無數的反派形象被這些簡單的黑色馬賽克小人所替代。
而第一款比較公認的,存在可控可辨識的非裔角色遊戲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雅達利:籃球》上。
《Atari basketball》
《Atari basketball》
遊戲中的一名運動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黑色皮膚,奠定黑皮炮灰、黑皮boss的地位。
随後,一系列的正面黑人角色因為曆史原因,加之體育遊戲在國外遊戲界的火爆被推上舞台。
他們有的是虛構的拳擊教練,
拳擊(Punch Out!!)
有的是現實中的體育明星,
《戴利湯普森的十項全能(Daley Thompson's Decathlon)》
越來越多的黑人遊戲角色被塑造成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形象。看似正面的評價卻另一方面加強了黑人傻大黑粗的刻闆印象。但是很少有角色會被塑造成為真正的"主角",成為留給人深刻印象的角色。
無論是日廠,還是黑人"老家"歐美廠商,似乎都不想做出改變。畢竟體育遊戲向來是遊戲界收入的大頭,沒有必要做出什麼改變就可以躺着賺錢的生活方式怕不是要太爽(沒錯,說的就是NBA啥K系列)。
而直到1986年,世嘉才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出了第一款非運動類的可操作黑人角色——《四重奏》。
《四重奏》(Quartet)
可惜的是,這并沒有太過改變黑人遊戲角色的地位,畢竟這隻是4個可選角色之一,角色建模醜陋的黑人角色自然沒有多少人願意使用。
不過其他其他廠商倒是嘗到了甜頭,畢竟添加一個可有可無的大老黑,就可以打上種族平等,促進人民和諧的幌子撈錢,哦不,造福黑人同胞,自然是美滋滋的。
尤其是後面的各種格鬥遊戲。黑人明星和黑人運動員們滿身的肌肉更能帶來沖擊感。
但是黑人們并不滿足于僅僅作為可選角色之一,他們更希望有着自己膚色的遊戲角色走向更多,更廣的世界,讓世界認識自己。
1990年,《邁克爾傑克遜的月球漫步者》第一次将黑人文化與黑人音樂帶入了玩家的視野。
作為世界流行音樂天王的邁克爾傑克遜不僅打破了黑人隻會hip hop的刻闆印象,還将黑人的正面藝術形象進一步推廣。
就像是現在各個電影為了促進票房放幾個中國面孔一樣,之後的黑人主角或者配角也是井噴式出現在遊戲中。
然而許多遊戲為了"多樣性"而增加黑人男性角色,黑人在遊戲中的表現卻是令人尴尬的統一。所有強壯、肌肉發達的黑人男性,身高都在190cm以上,要麼有軍事經驗要麼是職業運動員,各個個性開朗,會講一口饒舌騷話。
賈克斯(真人快打) 巴雷特(最終幻想7) 科爾(戰争機器)
以上三名角色都是出自90年代到21世紀00年代的作品(93年的《真人快打》,97年的《最終幻想》,06年的《戰争機器》)
黑人玩家們也不傻,畢竟身邊的黑哥們們也不全都這樣五大三粗。就如同為了避免"男性凝視"(Male Gaze)的勞拉姐姐一樣,黑人們的形象自然也要考慮到黑人玩家們的顧慮與口碑。
勞拉小姐姐的胸部進化史哦不,是遊戲技術的進化史
玩家們的增多意味着開發者不能随便無視這一部分的玩家,也不能無視他們手中的鈔票。
所以,黑人角色也需要轉變自己的形象。
之後不斷有如《夜影俠》《刀鋒戰士》等等作品問世,但是這些作品要麼撲街,要麼還在繼續加深刻闆印象。總之是一個慘字了得。
直到在曠世神作《半條命2》中,出現了兩個劇情主要推進人物:黑人博士艾利·範斯和他的女兒艾利克斯。
艾利克斯不但沒有落入常見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傻白甜"或"衣着暴露的女戰士"之類的窠臼。她精通黑客技術和戰鬥,在當時的環境下更像一個血有肉,勇敢擔當的人。之後,某度假社甚至以她為主角,開發了VR射擊遊戲《半條命:艾利克斯》
就在《半條命2》發售的同年2004年,另外一款對于非裔角色有着劃時代意義的遊戲發售了,沒錯,就是R星的《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他們"破天荒"地将黑人設置為了遊戲主角,而整個故事都圍繞着黑人幫派内的愛恨情仇展開。
大家要知道,在這之前還沒有哪個現象級系列遊戲敢把黑人作為自己的真·主角。
這個跨着大金鍊子,帶着手下打砸搶燒的黑幫頭子CJ看似還是黑人老三樣,但是遊戲中的劇情和故事表現卻辛辣的諷刺了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暴力現象,反而不落俗套。
而之後的一系列的遊戲中,越來越多有血有肉的黑人角色湧現而出。他們不再是一個個隻會喊打喊殺的黑大個,他們變得可以偉大,可以有着鮮明的個性,可以成為英雄,甚至是成為一道"明星"。
我們看到,他們可以是勇于犧牲,充滿父愛的陌生人,
李·埃弗雷特 -《行屍走肉》
他們也可以是躬耕與黑暗,侍奉于黎明的法老守護者,
巴耶克 -《刺客信條:起源》
可以是繼承了英雄衣缽的超級英雄,
邁爾斯·莫拉萊斯-《漫威蜘蛛俠》
是響應了某個猩猩号召為和平而戰的英雄DJ,
盧西奧-《守望先鋒》
盡管黑人在遊戲中的刻闆印象仍然存在,但是也随着時間總會改變一切。慢慢變得有血有肉的遊戲形象,說明任何角色,任何人種都可以擺脫刻闆印象帶來的不足與歧視,更别說那些可以把自己捏成一個黑人的遊戲了。
而我們作為泱泱五千年曆史大國之民,又怎能不跳出西方話語體系下的刻闆印象呢?
說在最後之所以突發奇想寫下了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從非裔角色的形象轉變聯想到了現今的中國遊戲市場,以及亞裔角色在歐美遊戲中的角色定位。
我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武俠風遊戲充斥着國産遊戲的對外宣傳口岸。無數國人,或者外國人提起中國遊戲,"哦,又是某某某俠客,某某某劍"的言論不絕于耳。似乎除了仙俠,武俠,就沒有值得我們做出遊戲的部分了。
誠然,這些遊戲的的質量尚可,而且我們遠有《傲世三國》,近有《光明記憶》這樣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些遠遠不夠。
有人說武俠、功夫是中國的文化符号,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破這個界限,拓展出更寬,更廣的道路呢?
遊戲為什麼一定是要用中國文化的呢?《黑暗之魂》,《血源詛咒》哪個神作是啃着日本傳統文化做出來的經典作品呢?
所幸我們還有時間,我們還有足夠優秀的開發者。
對于非裔角色,他們已經得到了改變。而我們的時代,也處在變革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