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因工業基礎薄弱,地處裡下河地區的海安一度被稱為南通“小六子”。4月27日,南通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奮進現代化 跑赢新賽程”媒體見面會走進海安,交彙點記者了解到,2020年,海安完成應稅銷售2370億元,總量居江蘇長江以北第一。這場堪稱華麗的逆襲,海安是如何做到的?
“海安連續舉辦七屆‘創新創業在海安’和‘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主題活動,突出中科院和‘雙一流’高校的對接,近600家企業與170多家國内外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每年新增産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項目300多個。”媒體見面會上,海安市委書記于立忠揭開謎底,“海安年淨增工業應稅銷售60%以上來自産學研合作項目。”
據測算,近5年,海安企業花在産學研合作上的“學費”共計近10億元,換來的,是500多億元的工業應稅銷售。
亞太輕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利牆”。
這樣的投入産出比,交彙點記者在亞太輕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印證。公司負責人浦儉英介紹,2015年,企業花費900萬元實施了一項底盤系統的成果轉化,去年,相關産品完成應稅銷售達8億元,市場占有率超過50%。亞太科技每年将銷售收入的3%作為科研經費,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2019年獲評“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這樣的“單項冠軍”,海安共有5家,總數南通第一。放眼全國縣級城市,也位居前列。
在中國天楹,“金字招牌”挂了一排。
一些海安企業甚至已不滿足于做“全國冠軍”,而努力成為“世界冠軍”。走進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如茵的草坪、清新的空氣,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家與固廢垃圾打交道的企業。天楹的看家本領是離子體固廢處置工藝。企業副總裁、技術總監李軍介紹,用焚燒方式處理固廢垃圾,會産生3%—30%的灰飛、爐渣等,天楹通過電離氣體産生的高溫等離子體處置危險廢棄物,可以将灰飛、爐渣乃至醫療廢物、化工釜渣中的有機物能完全分解,摧毀為小分子無毒物質,其他物質如重金屬等則被包裹在玻璃體和陶瓷體中,用作建築原料。“這樣的技術不但填補國内空白,在全球也是獨一無二。”
放眼海安,創新路上狂飙突進的遠不隻幾家“明星企業”,而是璨若星河的“滿天星”。數據顯示,該市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74家,總數南通第一。僅去年一年,就淨增105家。
如今,建設“創新雨林”被很多城市明确為發展目标。而培育“雨林”,最重要的,莫過于厚植創新土壤。據介紹,海安堅持把科技創新與項目建設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在區鎮層面,開展“科技人才杯”競賽,實行月度點評、季度奪杯、年終“談優談差”制度,加大對高企培育管理、産學研項目、研發機構建設等創新核心指标的考核權重;在部門層面,從百分考核中拿出較大分值進行“機關部門服務企業科技行”績效考核。
機關部門服務企業科技行,是海安的首創。該市讓60多個市級機關的700多名副科職以上幹部與企業結對,将是否引導企業實施産學研項目轉化、是否引導企業申請發明專利等情況納入幹部考核。考核“指揮棒”傳遞清晰發展導向,一批海安企業在機關幹部的力推之下,通過創新實現華麗蝶變。
北京地鐵6号線的“魔窗”正是來自鐵錨玻璃。
聽說過“魔窗”嗎?北京地鐵6号線,列車起步後,列車車窗便會“魔幻變身”,成為一面55寸的“魔鏡”,播放列車當前實時位置、線網圖及前方車站三維示意圖。這“魔鏡”便來自鐵錨玻璃。在鐵錨玻璃的展示廳,交彙點記者看到了比“魔鏡”更“魔幻”、尚未投入市場的産品——可以像音響一樣播放音樂的玻璃。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科技感十足的鐵錨玻璃,前身隻是一家瀕臨倒閉的校辦作坊。讓其破繭成蝶的,正是創新。
新的問題來了。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而海安隻是一座縣級城市,缺少大院大所,高端人才從哪裡來?
海安的答案是:借腦。從2014年起,該市大膽攀“高門”,聯姻中科院舉辦“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7年不斷線,先後有超千人次院士、專家走進海安,80多個中科院項目落地,解決技術難題400多個。看到活動成果豐碩,一些中國工程院院士也主動要求參會。于是,第七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出現有趣景象——參會嘉賓除了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科院59家院所的上百名專家外,還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内27所高校的專家教授。
江蘇派銳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産線。
海安的另一個答案是:引才。走進江蘇派銳電子有限公司,生産線上一片忙碌。“一季度完成銷售收入近千萬元,約為去年全年的一半。”企業負責人告訴交彙點記者。2019年,懷揣57項授權專利的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鄒軍被“挖”到海安,2000平方米廠房免費使用,各類資助達250萬元,“智能LED驅動電源項目”當年建設、當年量産。短短兩年,廠房已擴大到1萬平方米,今年有望實現銷售5000萬元。
以産業聚人才、用人才興産業,海安通過不懈堅持,邁入佳境。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該市累計引進國家級人才59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812人,人才綜合競争力躍居全省第五、長江以北第一。
起跑“十四五”,海安鎖定科技創新賽道,深踩油門。
于立忠介紹,3月8日,該市召開科技發展大會,創造性出台“1+13+1”的科創政策體系,組建由書記、市長擔任主任的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市科技局增設改革創新科,增核行政編制3名。下轄的10個區鎮均設立科技人才發展局或科技人才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實行專崗專用。優選10個經濟部門牽頭培育十大重點産業,并專門設立産業科技創新辦公室,初步形成“1+1+N”(1個部門負責人、1個職能科室、對接N個産業商會)的工作培育機制。
“我們将鼓勵引導中等規模企業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700家。”于立忠說,深入落實南通創新發展大會精神,海安将突出創新核心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打造科技強市、人才強市,加快探索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縣域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南通建設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作出更大貢獻。
交彙點記者 徐超
編輯: 俞聖彤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