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1)高倍鏡使用步驟:先使用低倍鏡确定目标→移動裝片,使目标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調焦(轉動細準焦螺旋)(視野較暗,可調反光鏡或光圈)。
(2)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放大倒立的虛像,因此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裝片的移動方向相反。
(3)低倍鏡下成像特點:物像小、細胞數目多、視野亮;高倍鏡下成像特點:物像大、細胞數目少、視野暗。
二、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質
(1)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時,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必須是先等量混合均勻後才能加入待測溶液中;而在用雙縮脲試劑檢測蛋白質時,則隻能先加NaOH溶液1ml,搖勻了然後才能加CuSO4溶液4滴。
(2)鑒定還原性糖的實驗中,應選擇含糖量高且近于白色的組織,注意選取的材料必須是含有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而不能是像富含蔗糖的甘蔗之類的(蔗糖不屬于還原糖)。
三、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1)觀察葉綠體時,常選用藓類葉片,這是因為藓類葉片很薄,僅有一兩層葉肉細胞。若選用菠菜葉作材料,撕取少許葉肉的下表皮,因為接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是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分散,易撕取,便于觀察。由于葉綠體本身含有色素,所以不用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而細胞質接近無色。線粒體能在健那綠染液中維持活性數小時。四、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複原
(1)應選擇活的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其細胞液為紫色,在顯微鏡下與無色透明的細胞壁容易區分,觀察到的質壁分離及複原效果明顯。最外層表皮中,幹表皮細胞已死亡,有的細胞雖然含有大量的紫色花青素,但死亡的細胞較多;内表皮細胞的液泡中花青素少呈無色,都不能使用。另外新鮮水綿、黑藻葉、南瓜表皮毛等也是經常使用的材料。
(2)實驗中有三次觀察:①正常狀态的觀察(作為自身前後對照);②分離狀态的觀察;③複原狀态的觀察。三次觀察主要觀察以下方面:液泡顔色及大小變化;“質”與“壁”的位置關系。
五、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若選擇澱粉和澱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溫度時,檢測底物被分解的試劑宜選用碘液,不應選擇斐林試劑,因為斐林試劑需要加熱,而該實驗需要嚴格控制溫度。(2)在探究最适pH時,必須先将酶液調節到所需pH,再加入底物,切不可将底物加入到酶液中再調節pH,以防止酶在未改變pH之前水解底物,從而無法證實pH改變對酶活性的影響。
六、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的原理是:各種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層析液中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濾紙上擴散的速度快。擴散由快到慢是胡蘿蔔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
(2)提取葉綠體中色素的關鍵是:葉片要新鮮、濃綠;研磨要迅速、充分;濾液收集後,應及時用棉塞将試管口塞緊,避免濾液揮發。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關鍵是:濾液細線不僅細、直,而且含有比較多的色素;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不能觸到層析液(如果觸到層析液,濾紙條上葉綠體中的色素就會溶解在層析液中,實驗就會失敗)。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酵母菌有着特殊的呼吸方式,屬于兼性厭氧型微生物。即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将糖類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能量;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酒精發酵),将糖類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釋放少量能量。
(2)檢測CO2的産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檢測酒精的産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八、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制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若解離時間不足,導緻壓片時細胞不能松散成一薄層,影響觀察;若染色時間不夠,會導緻染色太淺;若漂洗的時間或次數不足,将導緻染色效果差。
(2)觀察時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并移到視野的中央再換用高倍鏡觀察。視野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原因是細胞分裂間期時間最長。由于在解離時細胞已被殺死,所以不能看到連續的分裂過程,要想看到各時期的細胞,必需移動裝片找到各時期的圖像。
在生物細胞學研究中,有時需要體外培養和分析癌細胞。細胞要養好,就要用好血清,如Ausbian®特級進口胎牛血清,它的内毒素小于3Eu/ml,使細胞更健康,客戶做實驗更加順利。
文章來源于:周偉 生命科學教育
本文所用圖片及内容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觀點。本站将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