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不适症狀,它的發生往往與進食有關,有人是餓肚子時疼得厲害,有人是吃完飯更嚴重。其實,不同的疼痛時間可能預示着不同的疾病。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理出飯前、中、後的腹痛,分别要排查的5種病。
受訪專家
浙江省人民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 潘文勝
湖南省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肖志剛
湖南省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房志學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杜施霖
腹痛要分清餐前飯後在消化科,上腹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雖然都是疼,但飯前、飯中、飯後疼的病因差别很大。
餐前疼
十二指腸潰瘍
秋冬、冬春交替之際常見十二指腸潰瘍,典型症狀就是空腹時上腹痛,也可能會出現夜間痛,進食後就能緩解。
這是因為患者的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且破壞能力與十二指腸黏膜的防禦能力失衡,出現了自身消化,造成潰瘍。而空腹時,由于沒有食物中和胃酸,部分胃酸溢入十二指腸,刺激潰瘍面,痛感會更強。
進食後,胃酸進入十二指腸時已與食物充分混合,降低了酸度,對潰瘍面的刺激較小,疼痛便會有所緩解。
進食中就疼
慢性萎縮性胃炎
大多數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有的可能沒有症狀,有的是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餐後飽脹、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但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黏膜糜爛者的上腹痛較明顯,常反複發作,出現在進食中或餐後。
餐後0.5~1小時疼
胃潰瘍
胃潰瘍是胃黏膜防禦能力減弱所緻,患者多伴有幽門螺杆菌感染。
進食後,食物與胃黏膜發生摩擦,刺激潰瘍部位,而且胃蠕動增強,會對潰瘍造成牽拉;為了消化食物,胃酸分泌增多,黏膜受到的破壞更大,某些辛辣刺激性食物還會加劇這種刺激,導緻患者出現明顯餐後痛,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
飽餐後有燒灼感
胃食管反流病
由于患者食管的防禦機制下降,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多,加上反流物刺激,便可引起胸骨後疼痛、不适或燒灼感。
餐後飽脹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常有反複發作的中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餐後飽脹感及早飽感。
目前認為,該病與内髒高敏感性、胃腸動力障礙、感染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内髒高敏感性常使其更易出現上腹部不适,且餐後比空腹時更敏感。
不同“痛感”,對應不同病除了發生腹痛的時間,還可以根據“痛感”的不同,來初步推測肚子疼背後的原因。
脹痛
疼痛程度較輕,多為髒層腹膜被動膨脹所引起,比如胃腸道消化不良、腸梗阻、腸麻痹、膽囊炎等。
陣發性疼痛
多表示空腔髒器發生痙攣或阻塞性病變,比如機械性腸梗阻、輸尿管結石等;膽道蛔蟲病常表現為間歇性上腹“鑽頂樣”劇痛。
隐痛
該症狀無特異性,多為胃腸道的輕微炎症、潰瘍,比如胃炎、胃潰瘍、結腸炎等。
痙攣性疼痛
胃腸道痙攣所緻疼痛,常見原因有胃腸道炎症、潰瘍等,有時需與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梗阻引起的疼痛做區别。
劇烈絞痛
胃腸道對缺血的疼痛反應敏感,如果臨床出現極為劇烈的腹痛,可考慮腹腔内髒器缺血,比如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膽囊壞死、急性胰腺炎、腸梗阻或腹部疝氣嵌頓導緻腸管缺血等,病情危急,需盡快就醫。
此外,消化性潰瘍病常表現為典型的慢性、節律性、周期性上腹痛;胃、十二指腸穿孔常為突發性中上腹的劇烈刀割樣痛、燒灼樣痛;急性闌尾炎則首先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後出現右下腹疼痛,即轉移性疼痛。
腹痛,别盲目止痛腹痛根據起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
起病較急,疼痛程度較嚴重,往往提示身體健康出現嚴重問題,需及時治療,以免導緻嚴重後果。
急性腹痛病因複雜,常見的包括胃腸道疾病、膽胰疾病、腹主動脈病變、腹腔髒器破裂以及婦産科疾病等,有時胸腔内髒器疾病也會導緻腹痛,如胸膜炎、心包炎、急性心梗等。
慢性腹痛
疼痛時間超過3個月的腹痛,疼痛可以持續存在或斷斷續續、反複發作。
慢性腹痛的疼痛程度一般比急性腹痛輕,多與慢性疾病有關,常見的原因包括炎症性腸病、功能性胃腸病等。
氣溫變化、大量飲酒、攝入過多油膩或不潔食物、外傷、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等因素都可能誘發腹痛,多數情況并不嚴重,部分可自行緩解。
若腹痛嚴重、不能緩解或反複出現,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尤其是在劇烈腹痛的同時伴有發熱、黑便或血便、無法控制的嘔吐和(或)嘔血、無尿、暈厥或昏迷,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如胸痛)延續到腹部,需緊急就診。
就診時要準确、全面地向醫生形容到底是如何痛的:
◎腹痛的起病情況(多久前開始腹痛,腹痛發生前做什麼,腹痛前吃了哪些食物,是否遭遇過外傷);
◎腹痛的性質(絞痛還是鈍痛,陣痛還是持續性疼痛);
◎腹痛的部位(上腹部還是下腹部,疼痛部位是否發生過改變);
◎腹痛的嚴重程度;
◎腹痛的持續時間;
◎是否有伴随症狀(如發熱、嘔吐、大便異常、尿液改變等);
◎腹痛發生後自行采取過什麼止痛措施(如服用過什麼藥物)。
需提醒,治療腹痛首先需找到病因,盲目止痛會掩蓋病情,增加診斷難度,甚至可能導緻誤診。所以突發腹痛就醫前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暫時禁食禁水,以避免加重部分疾病的病情,如急性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腸梗阻等。▲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