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飛芒翻書(FeimangReader)微信公衆号 愛讀書的人都在這裡
張口就來的這些詞原來還有這層意思?尤其是燕爾新婚,再不敢随便用啦~
“東西”為何不叫“南北”?
“我去買點東西。”
“你真不是個好東西!”
“這小東西真逗!”
……
人們口中的“東西”一詞,含義實在是太豐富了,可以指代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可以指人或者動物,表達喜愛或者厭惡之情,還可以當作罵人話。
那麼這個奇怪的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不光今天的人們有這個疑問,古人也很困惑,宋神宗有一次就問王安石:“市中貿易,何以不曰南北,而曰東西?”
王安石想了想,也沒想清楚,于是自己猜測道:“當取東作西成之意。”王安石口中的“東作西成”是指春種秋熟,古人認為司春之神居住在東方,而春天是一年的起始,因此春耕稱作“東作”,秋熟自然就稱作“西成”。“東作西成”的是糧食,這是人們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用“東作西成”的略語“東西”指代需要買賣的各種生活用品。
這個解釋隻是王安石本人的猜測,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東西”一詞跟五行有關。五行即木、火、金、水、土五種元素,這五種元素都有各自的方位,分别代表東、南、西、北、中。五行又和天幹對應起來,形成五方,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根據民間傳說,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有一次出門碰到了好朋友盛溫和,盛溫和提着竹籃子正往外走,朱熹随口問道:“你這是要去幹嘛呀?”盛溫和回答說:“去買東西。”朱熹一聽大惑不解,問道:“什麼是東西?為什麼不買南北?”盛溫和哈哈一笑,回答道:“你還是個大學問家呢,連這點常識都不懂?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明白了。”說完揚長而去。
朱熹細細一琢磨,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東方屬木,可以代表糧食、蔬菜等日常食物;西方屬金,可以代表各種金屬品;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盛溫和的竹籃子裡隻能裝進木和金,而不能裝進火和水,因此盛溫和用“東西”诙諧地比喻自己去買日常用品。既然竹籃子裡無法裝進水火,當然不能說買“南北”了。
“燕爾新婚”原來不是祝福語?
“燕爾”最早寫作“宴爾”,後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因“宴”和“燕”同音,被誤寫作了“燕爾”,從此人們就不明白它的含義了。
“宴”是喜樂、歡樂的意思,“爾”是你(們)的意思。“宴爾新婚”就是歡慶着你們的新婚。如此一來這個詞就讓人看不懂了:明明是“我們”新婚,歡慶的是“我們”的新婚,怎麼變成了歡慶“你們”的新婚?原來這裡面埋藏着一個悲苦的故事。
“宴爾新婚”最早的出處是《詩經·邶風·谷風》。這首詩是一個棄婦被趕出家門時為傾訴自己的不幸命運所做。
棄婦和丈夫是一對農民夫妻,剛結婚的時候家裡很窮,婚後通過兩人的共同努力,家境慢慢好了起來。最能幹的是妻子,修築了捕魚的水壩,編織了捕魚筐到水壩裡捕魚,拿到市場上去賣。妻子的心地也非常善良,鄰居家有了什麼難事一定會趕去幫忙。
但是沒想到家境好了,丈夫卻變了心,以前“及爾同死”的海誓山盟全都抛到了腦後,看上了别的更美麗的女子,喜新厭舊,對妻子拳腳相加,苦活重活全壓在妻子身上。更可惡的是在娶新妻子的那一天把前妻趕出了家門,而且連一步都不願多送,僅僅送到家門口就止步不前。棄婦孤苦伶仃地一個人離開家門,走上了回娘家的路。
棄婦的耳邊傳來家裡正在舉行的婚禮的喜慶之聲,不由得滿懷怨恨,吟出了這樣的詩句——“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歡慶着你們的新婚,你倆親密得就像兄弟一樣。
“宴爾新婚”本來是棄婦的血淚控訴,後來卻變成了蜜月的甜蜜!詞義的變化也還是掩蓋不住棄婦的悲苦啊!
“空手套白狼”的“白狼”是什麼動物?
“空手套白狼”在今天是一個貶義詞,比喻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的欺騙手段。
但是,什麼是“白狼”?為什麼空手套的偏偏是“白狼”而不是别的狼或别的動物呢?
傳說,在中國古代,白狼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它的出現往往和聖人或者改朝換代聯系在一起。
戰國時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有神牽白狼銜鈎而入商朝。”
《帝王世紀》也記載:“湯得天下,有神獐、白狼銜鈎入殿朝。”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因此當商朝取代夏朝的時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現了,預示着商朝替換夏朝統治天下。
唐朝編成的《藝文類聚》解釋“白狼”說:“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就是說白狼隻會出現在國君具備仁德的時代,亂世是絕不會出現的。
據《國語·周語》記載:周穆王征伐犬戎,得到了四頭白狼、四頭白鹿,非常高興地凱旋了。可見白狼是祥瑞的征兆,每個得到它的國君都認為自己的道德高尚,獲得了白狼的青睐。
“空手套白狼”因此也就成為一句褒獎之語,褒獎那些能夠空手把祥瑞象征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國君和勇士。可是沒想到演變到今天,這一俗語居然成了一個貶義詞,成了騙子實施詐騙手段的同義詞,真是令人浩歎!
“囊中羞澀”不是形容貧窮?
杜甫寫有《空囊》一詩:“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這首詩寫盡了詩人生活艱難的窘境。其中“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就是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囊中羞澀”,也寫作“阮囊羞澀”。
“阮囊羞澀”出自元人陰時夫所撰《韻府群玉》一書。
在“七陽”一章中,陰時夫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阮孚随身帶着一個黑色的布囊,在會稽一帶遊曆,有人問他:“您的囊中盛的是什麼寶貝啊?”阮孚回答道:“我的囊中隻有一枚錢,恐怕囊羞澀,用它來看囊。”
原來“囊中羞澀”不是指主人因囊中的錢少而羞澀,而是主人好心,不想“囊”因為沒錢而羞澀,才用一枚錢壓着囊底,給“囊”以安慰。
但是,說阮孚“囊中羞澀”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阮孚是晉朝人,一生都在做官,而且還都是高官。阮孚喜歡飲酒,史載他曾經“以金貂換酒”,這樣的高官怎麼會缺錢花呢?可見說他“阮囊羞澀”乃是後人僞造的故事。
一個富人留下了貧窮的名聲,而且還成了一個典故,被後人屢屢引用,在中國曆史上大概也不多見吧。
摘自《這個詞,竟然是這個意思》
配圖/《東坡畫傳》僅供欣賞勿做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