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口子,這個夫妻稱謂蘊含深意
秦玉龍/文
國人習慣把夫妻倆稱作“兩口子”。對此,民俗學家解釋說:這是中國文化深層次結構世俗化的體現,也就是“口腔化”人格的外化和表達。要知道,口,即嘴的主要作用是吃飯和說話,而吃是第一位的,也是口的最基本功能。如同:門口有棵歪脖子樹,家中多口舌。兩張口要在一個鍋裡吃飯,還要常年“厮守”,紅口白牙的是非肯定少不了。
當然,如今的國人,多數已經不再為吃發愁了,可吃飽肚子的兩口子,“紅口白牙”的事兒卻越來越多,感情的,欲望的,生理的,心理的,總是纏繞不清,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倆人都有自個想說不能說,想做不能做,前怕老虎後怕狼的理。這種矛盾的、迷茫的、無所适從的心态,反映到婚姻、夫妻生活中,肯定就是“口口相争”的事了,肯定會有猜忌、不滿、抱怨、吵鬧、幹架。假如其中一個人聰明,能化解,懂得口口相傳對于兩口子關系的重要性,就會在某些事上要麼閉口不言,要麼三緘其口,要麼口是心非,目的隻有一個,讓“兩口子”和諧相處。
按照筆者的理解,兩口子這個稱呼本身就是一個是非矛盾的綜合體。兩口人為“侶”,伴侶就是夫妻。你想想,一個口不但好養活,而且不會争吵,沒有對峙,心口一緻。兩個口組合到一起,就難免多了口舌是非,難免心口不一,難免隔三差五“争口”,這都很正常。俗話說,三個人進館子,口味不同。倆人既然能在一個屋檐下過日子,一個鍋裡攪勺把,免不了磕磕碰碰,纏纏繞繞。免不了對口不對味,對眼不對心。隻要你把這所有的猜忌、不滿、抱怨、吵鬧、幹架的情緒,全部用口表達出來了,可以稱作交流,可以稱作溝通,也可以稱作發洩。就算做不到一團和氣,舉案齊眉,至少我們可以不憋屈。有口說不出、百口莫辯、難說出口,這些詞語是兩口子之間出現不和諧乃至離婚的前兆……
筆者将“兩口子”一文在朋友圈發出後,很多網友表達了自己對于兩口子的理解,有些見解很有趣,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網友“绫子”認為:“兩口子”的稱呼很有意思。兩口上下結構應為“呂”,呂是古代調校樂器的偶數管稱謂;“串”就更有意思,有連貫、勾結的意思,當然還有錯誤連接的意思,由這裡走動到那裡的意思。更絕的,還有擔任戲劇角色的意思。這樣看來,“兩口子”的說法可以從字面理解為:兩張口不是簡單放在一處的,一定要分清上下,确定主次,這是其一;兩個人可以各有自己的主張,各說各的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們“兩口子”一緻對外的時候,不要有兩個說法出來,讓人覺出問題多多、可笑多多,一定要有内部的适當溝通與調整,“呂”後再出門,這是其二。“兩口子”過日子,苦辣酸甜,柴米油鹽,既是綁在一處、攢在一串的螞蚱了,再怎麼說也不能各吃各菜、各品各茶,和魚、狗、貓、蛇諸類擠眉弄事了,至少不能和十二屬相的其他成員亂成一處,這是其三;生活如歌如戲,“兩口子”角色分工不同,但得一出戲裡唱在一個調門裡,演在一個情境内。你哭,他有心動,你笑,他有快樂,這是其三。當然,兩個口字左右結構不成字兒,道理也很簡單,那不是兩個幹瞪眼兒了麼!加個狗狗就是哭。索性再多加兩口兒,就可以培養個這長那長的出來也說不定。還真是有意思啊有意思!
網友“無時不在”表示:兩口子上下放為呂,連接起來為日,重疊一起為“回”。證明兩口子在一起有家的感覺。回即回家,回家後,二人口對口可以做很多和諧的事,多麼美好的兩口子啊……
網友“龍的傳人”說:人們習慣稱謂的“兩口子”是一個中性詞,在男女二人的關系上,顯示平等、平衡,不分前後、更不分貴賤、不分尊卑,是一句韻味十足而又簡單明了的老百姓語言。兩口子在某種場合下還有一定的包容、寬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内涵和意境。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還賦予美好、中庸與和諧的含義。兩口子一詞信口能說,張嘴會說,是黎民百姓口語優秀文化的體現,也是黎民百姓的享用,本人非常珍視!
網友“無垠”則認為:兩口為“回”,回似圍城,兩口子就是圍城中人,過得好壞還是在兩手是否牽連,兩心是否一意,兩情是否相悅。有了孩子就是三口,三口為品,品嘗生活中的滋味,感想更多吧……
那麼,作為兩口子中的一個,您是怎麼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