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剛上大學那會,膠片已少有人用,攝影專業也不再教授膠片方面課程,有天老師上課痛心吐槽 “我教學生教到大三了,竟然還有人不知道135和120是啥!” 。
講台下的我們一幫新崽子聽的也是一頭霧水“什麼135?什麼120?”。
後來學習一段時間才知道,老師說的135和120指的是最常用的膠卷型号。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聊聊,什麼是135膠卷。
135膠卷源于35mm高度的打孔電影膠片,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将其用于他發明的徕卡(Leica)牌小型照相機上,由此形成标準。其名字來源于産品編号,并非是因為其片基厚度為0.135毫米。
日本工業标準對35毫米膠片的稱呼。有如135-36,135-20等,指一根膠卷攝取片格的數目。
從外觀上看,135膠卷長這樣。
配合135膠卷使用的相機,叫做135相機,早在19世紀末,電影業已在歐美興起,使用的各式各樣的電影膠片中,以35亳米的規格最為流行。
1913年,德國人巴納克(Barnack)制成了使用這種電影膠片的小型照相機——徕卡雛型,開辟了照相機發展的新時代。
徕卡照相機誕生的初期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當時的膠片粒子較粗,畫面尺寸又較小,放大效果不是很好,另外膠卷的安裝也很不方便。
那時使用的膠卷都是盒裝的電影膠片,每一盒至少5米以上,使用時需要自己先在暗室裡剪裁,然後轉入照相機配帶的專用暗盒。
拍照後亦須在暗室中将膠片取出包好,再送去沖洗。
盡管如此,徕卡照相機因其小巧、方便等一系列優點,仍然顯示出了小型照相機的強大生命力。
1932年,蔡司·伊康(Zeiss lkon)公司生産了康太克斯(Contax)I型照相機,使小型照相機出現了鏡像發展的局面。
電影卷
1931年,美國柯達公司在德國開始制造瑞丁納(Retina)照相機,并配套生産長度為1.6米的膠卷,膠卷編為135号。
這種膠卷雖用通常的電影膠片,但其内部帶有芯軸,外層包有一段護紙,可在白天裝入徕卡式專用暗盒,使用要比以前方便。但拍照後仍需在暗室中打開暗盒取出膠卷,操作仍較麻煩。
1936年之後,随着黑白膠片質量提高, 特别是彩色135膠卷在市場上出現,原來的裝片方式顯然很不适應,因此約從1938年起, 通用暗盒的135膠卷便應運而生了。
這種膠卷采用35毫米的電影膠片(寬度為35毫米),因此又通稱35毫米膠卷,又因這種膠卷從徕卡照相機開始應用,故又稱作徕卡型膠卷。
受徕卡照相機的影響,135膠卷的照相機很快流行起來。以後凡是使用135膠卷的照相機統稱135照相機了。
"135"原為美國柯達膠卷的編号,膠卷為各國使用,當後來制定國際标準采用了這個編号,這個編号便正式為各國所公認。
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常的叫法,并在群衆中得到普及。但也有的國家,還有自己的叫法,至今保留着傳統的習慣。
「可映像」
專注創作 / 匠心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