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生死之事,都是定數,但即使是命中注定,也難敵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借壽”之說便應運而生,并且笃信者甚廣。
所謂“借壽”,顧名思義,民間認為,壽命長短雖然早已定論,但壽數卻像物品一樣,可以借用交易。
舊時淮安地區,便有“借壽”風俗,當家中有人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之時,便會認為壽數已到,如果還要活命,就得有人借壽。
屆時,家裡的子女齋戒沐浴,赴廟中,祈禱于神,泣告神靈,願減己壽命,以延續病者的壽命。
事後,如果病者痊愈了,說明晚輩孝心的到了上天認可,如果依舊未能痊愈,說明這早已天數注定,無力回天了 。
久而久之,這成了晚輩向長者彰顯孝心的行為。
汪曾祺《城隍·土地·竈王爺》一文中,就寫到了自己被家中長輩借壽的是:
“我迷迷糊糊地去了。幹什麼?去"借壽",即求城隍老爺把我的壽借幾年(好像是十年)給二伯母。半夜裡到城隍廟裡去,黑咕隆咚的,真有點怕人。我那時還小,借幾年就借幾年吧,無所謂,而且覺得這是應該的。到城隍老爺那裡去借壽,我想這是古已有之的習俗,不是我的外婆首創,因為所有儀注好像都有成規。不過借壽并不成功,我的二伯母過了兩天還是死了。 ”
與天借壽
這“借壽”不僅可以向人借,還能向天借。
最有名的便是諸葛亮七星燈續命的故事了。
相傳唐太宗因早年殺業太重而遭冤魂索命,魏征用“度陰借壽”之法向閻王借來陽壽為唐太宗續命。
後來張果老遇師修煉時,年事已高,害怕金丹未成而色身先亡,也以“借壽”之法,延續壽命。
當時唐玄宗欲效仿太宗“借壽”續命,請張果老入宮傳授借壽之法,張果老不願逆天改命,詐死逃回山中。
“瞞天過海”
此外,民間也有“瞞天過海”一說,也算是與天借壽的一類。
香港地區盛行的“種生基”,就是将活人假死,準備一場喪事,聲稱可以“瞞騙執法之仙官,避開劫難”,從而“從而跳脫天規、續命避禍”。
同樣在《三國演義》中,有趙顔借壽典故。
趙顔年僅十九,一次外出時碰到管辂,管辂斷言趙顔“三日必死”。
趙顔父子苦苦相求,管辂見其情真意切,就叫趙顔帶着一壺酒,一塊鹿脯去南山中大樹下找兩個下棋的老頭,給他們端酒遞肉,等吃完後再苦苦哀求。
果不其然,兩個老頭一個是南鬥星君,一個是北鬥星君,“北鬥注死,南鬥注生”。兩人拗不過趙顔,将他壽命十九之前又加了個九,變成了九十九。
“奪壽”
除了這些主動“借壽”之外,還有類似于“奪壽”之類的民俗論調。
舊時鄂西北山區有“祭死窯”之風,是當時民間有一種愚昧的說法。
在這些地方,凡是年滿六十歲的老人都要獨自上山,在一個墳頭大小的窯洞中自生自滅,為的就是不讓這些老人“活子孫壽”。
不僅如此,民間也有一句俗語廣為流傳“滿口牙,吃後人”,意思就是老人不掉牙,會搶“子孫福”。
禍福天定,壽命的長短,與其迷信奇聞秘術,倒不如期待醫學更加昌明。至于“借壽”續命,此類種種無稽之談,不聽也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