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年輕時候的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估計連他也沒有想到,很多年之後,自己竟然成了後世人競相模仿的對象。
現實中如此,小說裡亦然。古典小說中的軍師人物,或多或少都參考、借鑒了諸葛亮的形象。
考慮到羅貫中和施耐庵的關系,和孔明形象最為接近的虛構人物,無疑就是《水浒》裡的吳用。
現實中諸葛亮的模仿者,絕大部分成了笑話。譬如,南宋就出了個專打敗仗的“帶汁兒諸葛亮”。
《水浒》裡的吳用,道号“加亮先生”,金聖歎更是評價其曰:“明明白白驅策群力”、“有軍師之體”。
果真如此麼?吳用是否也是“水貨諸葛”?
1,酒色粗人
吳用初登場時,施耐庵用一首《西江月》,單表其才情:
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韬三略究來精。
胸中藏戰将,腹内隐雄兵。
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
名稱吳學究,人号智多星。
這些都是溢美之詞,關于其出場,《水浒》中作如此描述:
這秀才乃是智多星吳用,表字學究,道号加亮先生,祖籍本鄉人氏。
需要說明的是,有宋一朝,官方并沒有“秀才”這個稱謂。在民間,但凡參加過考試,或者被舉薦的人,都可以籠統地稱為秀才。
相比而言,“學究”反倒是一個科舉術語。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前,貢舉科包括進士、明經與諸科,而“學究科”是“諸科”中的一個類目,主要考《周易》、《尚書》、《毛詩》中的其中之一或者之二,以及《論語》、《孝經》。
梁山諸好漢,确實常稱呼吳用為“吳學究”,很多讀者也因此以為,“學究”或者是對吳用的敬稱,或者說是其功名。
其實,那是人家的名字。“表字”,一般由長輩所起,古代人成年後,不便直呼其名,需另起一個與本名涵義有關的别名,以表其德。縱觀《水浒》之書,有“字”的一共就倆人——施耐庵對梁山好漢的鄙夷态度,由此而知。
吳用雖然是二人之一,這表字“學究”,卻帶着慘兮兮的意味。
在他生活的年代,科舉考試中,“學究”的出身本來就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水平。更不幸的是,吳用連學究科也沒有考上。
所以說,“吳學究”三個字,基本上就預言了,其水平究竟如何。
“祖籍本鄉人氏”之句,按原著的說法,這個“本鄉”即,山東郓城縣東溪村。
吳用的本職工作是私塾先生,讀書人嘛,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照理說,吳用也應該在本鄉本土,将冷闆凳坐穿。
此讀書人顯然不怎麼安分,後文書提到,吳用有個至愛相識叫戴宗,“在江州充做兩院押牢節級”。
江州距離梁山約800公裡。試想一下,宋朝的時候,某高考落榜生,和千裡之遙、非親非故的看守所所長,攀上關系不說,還結成“至愛相識”。這意味着什麼?
《水浒》很少說吳用的壞話,但并不代表他多麼高尚。啟發《水浒傳》的《三十六人贊》,如此評價吳用:
古人用智,義國安民。
惜哉所予,酒色粗人。
所以,吳用的這一段開場描述,施耐庵實以“高情商”的文字,描寫了一個,不安分、不規矩、不成器,還巧言令色的“酒色粗人”。
2,武林高手
一個酒色粗人,有什麼勇氣号稱“加亮”?
對于這“加亮先生”,金聖歎的解釋是:“加亮二字,後文要一片精神發付之。”但如果非要和諸葛亮扯上關系,不妨可以如此理解其名号:“諸葛亮plus”。
坦率地說,吳用确實有比諸葛亮高明的地方。照舊從他的出場中找線索。
吳用出場的原因,頗上不了台面:他聽聞門外有人打架,看了多時過足眼瘾,這才姗姗來遲準備勸架。
兩個打架之人,自然也是非比尋常,分别是“赤發鬼”劉唐,以及“插翅虎”雷橫。這一“虎”一“鬼”,實則是一個黑社會、一個公安局刑警隊長,兩人打得難解難分,鬥了五十餘回合,不分勝敗。
關鍵時刻,吳用出場,他就使了一招,“便把銅鍊就中一隔”,兩人即刻跳出圈子,各自立住了腳。
試想,兩個武林高手酣戰正濃,如果沒有萬全把握,誰敢貿然介入?這簡單的“一格”,其中又有多少功夫?
其次,劉唐和雷橫打架,屬于“随機事件”,吳用在書齋教書則是“必然事件”,私塾并非武館,他的這兩條“銅鍊”,從何而來?仔細思量,那應該是吳用非常擅長,且随身攜帶的兵器。
吳用榮登軍師之位時,他亦離不開這對銅鍊,後文書中有如此交代:
五明扇齊攢白羽,九綸巾巧簇烏紗。
素羅袍香皂沿邊,碧玉環絲縧束定。
凫舄穩踏葵花镫,銀鞍不離紫絲缰。
兩條銅鍊挂腰間,一騎青骢出戰場。
馬上手擎羽扇,腰懸兩條銅鍊。不得不說,這幅畫面頗有些滑稽,就好比,諸葛亮坐在四輪車裡,左手搖着羽扇,右手擎着大刀。
另外,“銅鍊”究竟是何種兵器?施耐庵語焉不詳,後人便很難猜測。
因為比較費思量,各個版本的《水浒》電視劇,除了很久遠的1982年山東版有所表現,其餘版本幹脆略過不提。
山東版電視劇将“銅鍊”理解為貨真價實的鍊條,吳用耍鍊的功夫也很俊,但這種演繹恐怕站不住腳。
照例,《水浒》中不止一次如此寫道:吳用,“摯兩條銅鍊”、“手提銅鍊”、“腰懸兩條銅鍊”……試問,如果是軟質兵器,吳用是如何“手提”的?
清朝人寫的《水浒傳注略》,将“鍊”解釋為“锏”:“軍器,似劍,有脊而無刃。”“銅锏”貌似是合理的解釋,但《水浒》十八回中,施耐庵偏偏又寫道:“吳用袖了銅鍊,劉唐提了樸刀……”,兩根大銅棍,是如何“袖”起來的?
不論其原型是鍊條、銅锏,或者某種别的什麼神兵,總而言之,“銅鍊”一定是稀有的兵器。從常理考慮,一般練武者,會優先選擇刀槍等常規武器;隻有達到相當水平之人,才敢于挑戰非一般的兵器。
換言之,吳用雖然出手次數有限,在武藝方面的确稱得上“諸葛亮plus”。
3,千古奇策
即便是以胡扯著稱的三國遊戲,也沒有把諸葛亮刻畫得多麼孔武有力。與孔明相比,吳用幾乎把“武力值”點滿了。
他的智謀表現如何呢?
衆所周知,諸葛亮未出 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吳用出走千百裡,除了交往了幾個酒肉朋友,可能沒有任何收獲。
孔明提出的《隆中對》,相當于把考題答案提前洩露給劉備。這便是陽謀之典範:利用自身條件,因勢利導、随勢而發、光明正大,就在别人的眼皮底下用計策。正所謂: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纡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志決身殲軍務勞。
“陽謀”和吳用則幾乎沒有關系。
在梁山當軍師時,吳用提出過什麼建設性的規劃嗎?并沒有。從“智”取生辰綱、逃亡梁山泊,到一直穩坐第三把交椅,他的人生目标,幾乎從未改變過:“圖個一世快活。”
後來,當領導宋江提出招安的“基本方針”時——且不論對錯,吳用其實也是猶豫的,猶疑和智慧無關,而是因為與他的人生“大綱領”,發生了沖突。
《水浒》中說,吳用,“來與宋江閑話”——實則特意去說心裡話,他說道:“仁兄往常千自由,百自在,衆多弟兄亦皆快活。今來受了招安,為國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
為了“快活”,吳用甚至不惜賣國求榮。
梁山好漢征讨大遼時,遼國使臣歐陽侍郎,前往勸降。聽完遼國的勸辭,宋江自然是大義凜然,吳用則“長歎一聲,低首不語,肚裡沉吟”。宋江一再追問,他才怯生生說道:“我想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道理……”、“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如梁山水寨!”
宋朝奸臣當道那是事實,但不要以為吳用投降大遼,是“怒大宋不争”,他自己都說了,投降大遼,比在梁山快活。
諸葛亮的《隆中對》,誠然受到過質疑,能讓無片瓦遮身的劉備,成為一國之主,我願意稱其為千古奇策。吳用的“千古奇策”是什麼?
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
4,術高莫用
帶兵打仗不行,吳用陰人第一名。
為了賺朱仝上梁山,李逵殘忍殺害年方四歲的小衙内。壞主意其實是吳用出的。
逼盧俊義入夥,吳用親自出馬,身兼導演、編劇、主演數職,親自把盧家搞得家破人亡。
“智取”大名府,在吳用指揮下,梁山好漢直殺得,“城内百姓黎民,一個個鼠竄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最後還是柴進看不下去了,親自去找吳用。吳用表了表姿态,“急忙”下令停止殺人,其時,“城中将及損傷一半”。
他漠視生命,但也得看是誰的生命。作為梁山人事總調度,吳用很“公正”的,給“鐵扇子”宋清安排的職務是:掌管專一排設筵宴。
宋清的哥哥名叫宋江,他懂得其中的裙帶關系。
吳用這個人,要說很無能吧,有時候特别能來事兒;要說很好用吧,真把軍國大事交給他,恐怕連棺材都來不及買。感情,吳用這是“術高莫用”啊。
個人建議,宋江如果還有機會和方臘等敵軍對峙,不妨将吳用作為最後陰人用的“殺手锏”。梁山對外的口徑,則可以改成:
請對方自重,我們永不承諾放棄使用吳用。
參考資料:
1, 施耐庵:《水浒傳》
2, 馬幼垣:《水浒二論》《水浒人物之最》
3,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簡論唐宋科舉制度的變遷》
4, 關四平:《諸葛亮與吳用同中之異的再認識》
5, 王學泰:《<水浒傳>江湖人物論:搖羽毛扇的吳用》
6, 郭延雲:《論<水浒傳>中吳用形象的駁雜性》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别無長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