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害闆栗苗木及幼樹的嫩梢和葉片,嚴重時造成葉片枯萎、早落,影響生長,甚至使嫩枝新梢死亡。主要分布在河南、貴州、廣西、安徽、江蘇、浙江以及山東的膠東半島等栗産區。
(1)症狀:染病初期,葉背出現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塊狀褪綠病斑,随着病斑逐步擴大,在病斑背面産生灰白色粉狀黴層,即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秋季病斑顔色轉淡,産生初為黃白色、後變為黃褐色,最後變為黑褐色的小顆粒狀物,即病原菌的閉囊殼。嫩枝、嫩葉受害後表面布滿灰白色粉狀黴層,發生嚴重時,幼芽和嫩葉不能伸長而形成皺縮卷曲、凹凸不平,葉色缺綠,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引起早期落葉。如防治及時,則新葉再生,恢複正常生長。
(2)發生規律:病原菌是子囊菌,病菌以閉囊菌在落葉和病梢上越冬。第2年春散放子囊孢子,借風擴散傳播,萌發後從氣孔侵入葉片或侵入新梢和嫩芽。随後形成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繼續再侵染和擴大侵染。8~9月形成閉囊殼,9月下旬至10月成熟後,随病葉落地越冬。
(3)防治方法:①摘除有病葉的枝梢,以消滅或減少越冬病源;②4~6月發病期間噴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噴0.5%~1%波爾多液,也可噴50%可濕性退菌特1000倍液,均可抑制發展;③選用抗病品種;④合理施肥,控施氮肥,多施鉀肥及硼、矽、銅、錳等微量元素。
2.闆栗幹枯病
别名栗疫病、栗胴枯病等,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為國内檢疫對象,苗木、結果樹都可受到侵染,病後樹勢衰弱,生長不良,損害産量和質量,嚴重的緻使全樹枯死。在我國各闆栗産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長江中下遊和南方産區發生普遍。
(1)症狀:發病初在樹皮上出現紅褐色病斑,稍隆起,有黃褐色汁液流出,内部組織腐爛,有酒糟味,以後病斑幹縮凹陷開裂,在病皮上産生橙黃色小粒點,潮濕時湧出橙黃色卷須狀孢子角,最後病斑環切後造成上部枝幹枯死。幼樹常在樹幹基部發病,造成整株枯死。
(2)發生規律:為兼性寄生菌,以菌絲層、子囊殼及分生孢子器在病組織中越冬,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可進行侵染,每年12月份,子囊孢子陸續成熟,借人為、昆蟲、鳥類、風或雨等媒介向外傳播,入侵新的寄主傷口。在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份,氣溫達4~5℃時,病菌開始生長,寄主開始發病。由于此時氣溫低,病斑發展緩慢,當氣溫上升到20~30℃時,病斑擴展加快,病勢加重,在病斑樹皮下産生黑色瘤狀的小粒點,為病菌的子座。稍後子座頂端破皮而出,遇陰雨天氣時,從子座内擠出一條條橘黃色須狀分生孢子角,釋放出圓柱形、單細胞的分生孢子進入無性世代的循環侵染。最後,子座變成橘紅色至醬紅色,并于其中逐漸形成瓶狀、黑色、上部顔色深、下部顔色淺的子囊殼,産生棒狀的子囊,釋放出子囊孢子。在病樹皮和木質部之間可見到羽毛狀扇形菌絲層,顔色為污白黃色或黃褐色。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病斑發展緩慢,最後停止,進入越冬期。
(3)防治方法:①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②清除菌源,及時鋸除病枝燒毀;③樹幹塗白防止日燒,減少凍害;④減少傷鋸口和加強傷鋸口保護;⑤樹幹病疤塗抹抗菌劑“402”200倍液、10波美度石硫合劑、4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或4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倍液。
3.闆栗皮疣枝枯病
别名疙瘩病,危及闆栗的枝幹皮層,以危害1~8年生嫁接栗樹一年生枝為主,嚴重影響芽、葉萌發,甚至造成全株枯死。在我國各主要闆栗産區均有發生。
(1)症狀:發病株當年通常不結果。于3月底至4月初發病,一年生枝幹表皮出現許多疣狀隆起小疙瘩,發芽明顯受阻,受害輕者,後期可逐漸發芽、展葉,較重者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受害的新芽、嫩葉逐漸枯萎,導緻枝幹枯死。
(2)發生規律:病原為栗生棒盤孢菌。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枝上越冬,第2年春開始産生分生孢子。環境适宜時,孢子萌發,借風雨飛濺傳播,自傷口、皮孔侵入嫩枝。一般潛育期為1年,感病後至第2年3月下旬出現症狀,4~5月為發病高峰期,8月以後病害逐漸停止發展。
(3)防治方法:①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樹幹基部打孔注藥,藥液以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飽和液為宜。或在4月份葉面噴霧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800倍液,間隔7~10天再噴一次,或用上述藥劑400倍液澆根。②及時清除枯死枝幹、植株,并燒毀。③嚴把接穗關,不在發病栗園内采穗。④選用抗病品種。
4.闆栗芽枯病
别名闆栗枝枯病,危害芽、葉片、新梢和花穗。
(1)症狀:患部呈水漬狀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其後逐漸由褐色變為黑褐色而枯死。病菌在枝梢的患部潛伏越冬,翌年春季新芽展開,25~27℃時再侵染危害。
(2)發生規律:多發生在嫁接後3~6年生的闆栗樹上,發病高峰期的4月底至5月下旬病斑處向外溢出細菌黏液。江淮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病期在春季新芽伸展至7月底。通過嫁接工具和手上的細菌傳播,細菌在栗樹上經過1~2年的潛育期後開始發病,病菌侵入維管束組織,使闆栗輸導組織被破壞,剝開皮層可見短條狀褐色線紋,并随時間推移而逐漸擴展引起整株死亡。再侵染源主要來自病死組織。一般冬季幹旱高溫或雨後極限低溫,春季氣溫不穩定,忽高忽低,發病較重。特别是早春季節低溫襲擊,氣溫回升迅速,晝夜溫差大則當年發病嚴重。
(3)防治方法:①在多發病地區,選種抗病品種;②清除被害部分,集中燒毀;③發現此病後進行早期防治,在萌芽前可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預防,萌芽後噴波爾多液防治。
5.栗仁斑點病
又名栗仁幹腐病、栗黑斑病,病栗果在收獲期與好果沒有明顯異常,貯運期在栗種仁上形成小斑點,引起變質、腐爛,所以是闆栗貯運和銷售期間的重要病害。河北、山東等主要栗産區發生比較普遍。
(1)症狀:栗仁上産生黑灰色、黑色或墨綠色腐爛病斑,并逐漸變成幹腐,出現空洞,空洞内有灰黑色菌絲叢,種仁易粉碎。病部常被細菌感染,變成軟腐,産生異臭味。種皮表面也覆有黑灰色菌絲層,種皮下形成粒點狀子座。栗果貯藏時,種皮常破裂,露出病菌子座,呈瘡痂狀。有時從種皮外觀看,無明顯變化,但裡面種仁已變黑、腐爛。還危害栗樹枝幹,引起幹腐病。
(2)發生規律:病原菌在枝幹病斑上越冬,病菌孢子借助風雨傳播,侵染果實。闆栗近成熟時開始發病,成熟至采收期病果粒稍有增多,常溫下沙貯和運銷過程中病情迅速加重。沙貯溫度在25℃左右時有利于病害發生發展,15℃以下時病害發展緩慢,5℃以下時基本停止發展。種仁表面失水有利于病害發展,但過多失水則病斑擴展緩慢。幼樹、壯樹發病輕,老樹、弱樹發病重;通風透光良好栗園發病輕,通風不良的密植園發病重;樹體上病蟲害、機械傷多的栗園發病重;早采收和貯運過程中機械傷多的栗果發病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強樹體管理,增強樹勢,并及時刮除病枯枝,減少侵染病源;②縮短采收、暫存時間,及時放入1~5℃的冷庫存放;③堅持采收成熟栗實,盡量減少機械傷,采收後立即預貯沙藏,防止栗仁失水風幹或呼吸增溫;④堅持田間提前噴藥防治,減少潛伏性帶菌病果;⑤果實貯存前可用0.05%托布津500倍液浸果3分鐘或用7.5%鹽水汰除病粒效果較好。
6.栗鏽病
栗鏽病主要危害栗樹的幼樹,病樹葉片背面出現鏽色粉狀物,嚴重時鏽色粉狀物布滿葉背,造成葉片早期脫落,影響植株生長。
(1)症狀:該病危害栗樹葉片。在葉背面産生褐色疱狀鏽斑,表皮破裂後露出黃粉,為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秋季落葉前在病斑背面産生蠟質狀褐色斑點,為病菌的冬孢子堆。
(2)發生規律:病原菌為栗棚痂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隻發現病菌有夏孢子和冬孢子階段。目前對此病的發生規律了解得很少。已知病菌的夏孢子可在病落葉上越冬,病害多在8~9月發生。
(3)防治方法:①清掃栗園落葉,集中燒毀;②松樹林附近不要栽栗樹;③發病前噴1∶1∶160倍波爾多液;④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
7.栗炭疽病
該病危害栗葉、嫩枝幹和栗果,造成栗葉早落、嫩枝幹枯死和栗果黴爛,是栗實的重要病害。在我國大部分栗産區均有發生。
(1)症狀:栗葉受害後,葉脈間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黃斑,後逐漸變為褐色,後期病斑中央灰白,上生小黑點。枝幹受害,病斑橢圓,黑色光滑,失水後下陷潰瘍,環繞一周,枝幹逐漸枯死。受害栗棚開始部分棚刺和基部棚殼黑褐色,以後逐漸擴大,至收獲期全部栗棚變成黑褐色。受害栗棚表面密生黑色粒狀分生孢子盤,潮濕時産生肉桂色黏稠狀分生孢子團。感病栗棚比健康的小,多提早脫落。栗果實發病比栗棚發病遲,多從果實的頂端開始,也有的從側面或底部開始,感病部位果皮變黑,常附着灰白色菌絲。病菌侵入果仁後,種仁變暗褐色。随着症狀的發展,種仁幹腐萎縮,産生空洞,内部充滿灰白色菌絲,最後全部種仁成幹腐狀,不能食用。
(2)發生規律: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或子座在病落果、病枝幹上越冬,以潛伏在芽鱗中越冬量較大。翌年春夏在溫濕度适宜時産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病菌在花期開始侵染幼苞,在果實臨近采收時危害栗實,貯藏期危害加速,有點像栗仁斑點病,日灼、蟲害、機械損傷有利于病菌侵入。
(3)防治方法:①4~5月噴65%代森鋅600倍液、多菌靈800倍液,隔7天一次,連噴3次,或在早春發芽前用4~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樹枝抑制菌源産生;②發病季節用多菌靈、退菌特800倍液于6月中旬後隔15~20天一次,連噴3次;③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冬季清除林内枯枝落葉、果。
結語
本期内容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覺得有用,請在下方點贊、關注,轉發給更多好友,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