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怎麼樣才能變得會說話、愛說話?要從這兩個時期做好引導
圓圓3歲了,說話還是磕磕巴巴。在家裡,他要是要什麼東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給他拿去。遇到比較複雜的需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急得兩手直比畫,就是表達不出來。
媽媽看着他就着急,想不明白他的嘴怎麼這麼笨?明明别人家孩子都變成了小話痨,自己家的還是悶葫蘆。寶媽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
寶寶之所以在應該說話的年齡不說話,是因為寶寶本身對于語言表達的欲望不強烈,或者是寶寶本身沒有掌握到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
而無論是哪種原因,其本質還是因為寶寶在學習說話的道路上,沒有一個好老師,也就是說寶媽對于寶寶的說話培養沒有進行到位。那麼,應該怎麼樣做,才會讓寶寶變得會說話、愛說話呢?
1、嬰兒期的語言啟蒙
寶寶從出生起,大人就要多跟他講話,形成一種語言環境,1歲以内都是寶寶的語言發育準備期。1歲以後,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寶寶說話,
在做每個動作時都結合語言,更利于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比如,抱寶寶去睡覺時,對寶寶說:"現在要睡覺了。"這個過程是教會孩子理解動作,最終内化成語言表達出來的重要方式。
2、幼兒期正常交流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刺激寶寶講話。比如寶寶想喝水,而他又已經掌握了"水"的發音,那麼一開始寶寶使用在肢體語言進行訴求的時候,寶媽可以裝作不知道。
這樣寶寶在情急之下,自然會使用多種不同的溝通方式,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寶寶指着橘子,表達出了要的意思。媽媽把橘子拿過來的時候,最好蹲下來讓寶寶看到橘子,然後對寶寶說:"給你,橘子。"
這樣,寶寶既聽到了聲音也看到了大人的口形,模仿起來就比較容易,當寶寶說出橘子這兩個字後,媽媽就可以把橘子給寶寶了。
其次,多說"兒語",寶寶才更有興趣。時候,寶媽會發現,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式将能夠引起寶寶的注意,
寶寶更加喜歡聽這樣的話,就比如"吃奶奶"、"小屁屁"等,因為這些都是"疊聲詞",這種句式更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于寶媽的話能夠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