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社會地位,有的是老師、學生、有的是政府官員、還有的是國家領導人,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裡每一個人都充當着重要的角色,這種社會階級現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在古時候就已經流行起來。
在清朝之前是沒有一個精确的準則來劃分每一階級的,後來是由康熙和雍正這兩代皇帝經過七十多年多次修訂才确立的比較準确的規則。這一規則将宗室分為九個等級,上至親王下至奉國将軍,而“貝勒”就包含其中,被定為三等階級,屬于高等級階級。
那麼問題來了,“貝勒”一詞從何而來?
其實,貝勒一詞最早被用在滿文中,代表堅固、結實的意思,在滿洲,貝勒是“部落長”的稱呼,是地位僅次于“汗”并握有實權的官職。但在清朝入關之後,貝勒一詞逐漸變成了爵位的稱呼,并且不再擁有實權。
出現這一情況其實是與當時的曆史背景有關,在當時清朝依靠宗室的力量才得以進關打江山,可以說宗室為清朝攻打下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清朝建立之後為了報答各宗室,就要給各宗室加官進爵,但是單單依靠宗室裡的人才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朝廷還會在民間征用人才。
其實清朝給宗室封爵位的做法優點有很多,不僅廣納賢才為己所用,他們還可以通過這種做法使宗室交出部分職務,削弱宗室力量,鞏固清朝皇族的地位,使清朝坐穩江山。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獲得一個等級是十分困難的,那麼“貝勒”的稱号該如何獲得呢?
原來對于皇子來說,他們可以非常容易的就可以受到封賞,因為他們出身好,所以即使他們沒有立下功勞,到了十五歲他們就會被皇帝授予爵位,但是萬一皇子沒有活到十五歲,那在他死後也有可能獲得貝勒的爵位,享有貝勒的下葬方式。
而對于那些沒有皇子幸運的宗室來說,他們要想被封為貝勒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憑借自己的實力立下功勞的宗室可以受封“貝勒”,這種功封來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并且還可以通過立功加封,但是這種爵位隻能世襲給一個人,其他人都要降爵。
另一種辦法就是從親王那邊繼承過來,這種辦法要比上面的辦法容易的多。不用努力就可以白白享有爵位。
貝勒對于其他爵位來說有很大的不同,貝勒的兒子被封為貝子,而不能被封為貝勒,但是貝子也可以通過後來的努力,建立功勳,受到皇帝的特别賞賜,加封為貝勒。但是平民老百姓想被封為“貝勒”真的是難上加難。
由此看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不通過努力就想獲得很高的地位是不可取的,靠自己的實力獲得地位,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