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糊塗、記憶下降、閱讀能力減弱、反應遲鈍……對于這些在老年人身上常見的症狀,很多人認為是正常的,其實要當心可能是腦小血管病導緻。腦小血管病是腦血管病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慶,每5個腦血管病患者中就有1人患腦小血管病。那麼如何預防治療呢?3月9日,本期重圖大講堂特邀專家重慶市人民醫院神經中心主任蔡志友為大家答疑解惑。
醫生名片:蔡志友 主任醫師、博士後、留美學者、碩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重慶市人民醫院神經中心主任,重慶市神經變性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共發表文章156篇,其中SCI文章58篇,承擔和參與的科研項目共22項。并擔任重慶市卒中學會常務副會長,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内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老年學和老年醫學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保護與康複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老年學學會理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委員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委青年委員會副秘書長和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老年癡呆及相關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精彩觀點》》
腦小血管病 小問題大隐患
講座一開始,蔡志友主任就給現場聽衆分享了一組數據:我國每年新發卒中病例約200萬例,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卒中;我國現存腦卒中患者700多萬;是我國人口總死亡第二位原因,平均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亡……
“中國是卒中高發國家,發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緻殘率高、複發率高。”蔡志友主任說,腦小血管病占全球卒中病因的20%。臨床數據顯示,腦小血管病約占整體腦部血管疾病的20%,相當于每5個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存在腦小血管病。
其實,腦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種病因影響腦的穿支動脈(内徑200-400微米)、微動脈(
因此,腦小血管病看似小問題,卻存在着大隐患。比如,人們熟悉的腦卒中就是我們腦部的大血管堵了,腦小血管病則是大血管的分支小血管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腔隙性腦梗死、腦出血、皮質下白質病變、腦微出血和微梗死。
腦小血管功能會從30歲開始衰減
蔡志友主任說,年齡是腦小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人體腦小血管功能會從30歲開始衰減,在60歲以上人群中,腦小血管病患者占比超過80%; 80歲以上人群腦小血管病患病率超過90%;90歲以上人群腦小血管病患病率甚至高達100%。此外,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不良生活習慣、消極心态,都是患腦小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臨床上腦小血管病主要分為腔隙綜合征、腦白質疏松綜合征。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腔隙綜合征,包括純運動性偏癱、純感覺性卒中、感覺運動性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及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等。
腦白質疏松綜合征常表現為認知能力下降,初期為執行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漸為皮層下型輕度認知損害,最後發展為皮層下血管性癡呆;情緒情感異常,抑郁狀态或抑郁症;排尿障礙表現為尿失禁;步态異常,主要表現為步速緩慢、碎步、寬步基、帕金森樣步态等;假性球麻痹,嚴重的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強哭強笑等;基本生活能力降至完全喪失自主能力。
“腦小血管大約隻有頭發絲這麼細,卻支配着腦内大約1400億個大腦神經元的活動。”蔡志友主任說,一旦小血管發生病變,小血管所支配的1400億個大腦神經元生存就會面臨危險。日積月累,大腦神經元丢失的越來越多,就可能出現老糊塗、頭痛、記憶下降、閱讀能力減弱等情況,部分人還有口角歪斜、手拿東西不穩、反應遲鈍、走路步态不精确等症狀,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腦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認知障礙重要原因
“别小看腦小血管病,它可能會導緻卒中、老年癡呆、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腦部疾病的發生。”蔡志友主任說,腦小血管病是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和癡呆最常見原因,且其生理改變及發病機制與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不同。比如認知功能下降的緩慢隐襲性,是腦小血管病最常見及最重要的臨床表現,隐匿起病并緩慢進展,約半數血管性認知損害系腦小血管病所緻。
腦小血管病的診斷主要包括病因學診斷、臨床症狀學診斷、影像學診斷和病理學診斷四個方面。随着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在臨床中的普遍使用,大量的腦小血管病患者被檢出。
“不過,目前幾乎沒有已完成的腦小血管病臨床試驗,且現有的診療指南也沒有對其進行特别說明,仍遵循腦卒中基本治療原則進行幹預。”蔡志友主任說,預防腦小血管病,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低脂飲食,适當運動和保持健康愉悅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