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吃螃蟹最好的時節?來源:金陵晚報“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雖說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秋天,才是吃蟹的最好季節自古文人墨客,總喜愛在秋日邀三五好友,賦詩、飲酒、賞菊、吃蟹,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秋天是吃螃蟹最好的時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秋天是吃螃蟹最好的時節
來源:金陵晚報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雖說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秋天,才是吃蟹的最好季節。自古文人墨客,總喜愛在秋日邀三五好友,賦詩、飲酒、賞菊、吃蟹。
不知道您想過沒有,我們為什麼要在秋天吃螃蟹?僅僅是因為秋天螃蟹肥美嗎?
□紫
金山/金陵晚報記者劉鵬翟羽
不時不食
秋意濃濃蟹正肥
關于食蟹,首先值得明确的一點是,它和某種時間節律密切相關。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這意味着螃蟹是一種時令性很強的食物。
南京人熟知的清代美食家李漁,自稱以蟹為命,一生嗜之。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斷市之時終,他家七七四十九隻大缸裡始終裝滿螃蟹,用雞蛋白飼養催肥。他無一日不食螃蟹,因擔心季節一過,難以為繼,還要用紹興花雕酒來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我們當下隻會把這些視為一種與換季的景色和美味相關的景象,對古人來說,這卻是一種與自然節律同步的行為。在中國文化中,飲食實際上是一種與天地自然規律保持着同步感、順應天時、攝取天地之氣的行為。不同的時間節點要食用相應的食物。
按照古人“不時不食”的理論,螃蟹作為一種蟄伏洞中、潛藏于水的生物,秋季肥壯,那橘紅色的卵塊,白璧似的脂膏,軟玉般的蟹肉,正适合于那一季節的特性。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時令更多意味着新鮮和口感,而不再與“自然節律”相關了。
文人階層的文化趣味
帶動食蟹風尚
一種食物的價值是相對的,其是否被視為名貴食物,往往取決于文化。
在中國,決定這種文化趣味的是文人階層,而大閘蟹之所以被推崇,無疑與這些南方文人的口味和不斷宣揚密不可分。
一開始,古代的文化學者可是十分瞧不上螃蟹的。
比如,荀子《勸學》篇中就以螃蟹來諷刺那些心浮氣躁難成大器的人:“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他說啊,螃蟹本來有六隻腳,再加上前面兩個堅硬鋒利的螯。不過,這麼多的腳這麼硬的螯有什麼用呢?它連自己栖身的洞穴都不會挖,一輩子都寄人籬下,擠在蛇和鳝魚的洞中過日子。
那什麼時候文人開始推崇螃蟹的呢?從晉朝開始。
《晉書》裡有個叫畢卓的家夥平生最大願望就是用船載着百斛美酒,泛舟水上,然後“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畢卓一生無甚建樹,獨獨憑這一席話,便被後人尊為“蟹神”。
于是,從晉朝開始,人們漸漸将吃蟹當成一件風流雅緻的飲食消遣,并把吃蟹和飲酒、賞菊、賦詩聯系起來,于金秋時節會聚親朋好友,飲酒食蟹,成為抒發閑情逸緻的一種文化享受。而文人墨客便是這一時尚的積極倡導者。
螃蟹烹饪技法繁多
蒸煮最能食其精華
其實,光有文人墨客的推崇,螃蟹也不見得會火起來,前提得是烹饪得好。
中國吃蟹曆史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據《汲冢周書》載,周武王時,海陽獻蟹。《周禮》中提到“青州之蟹胥”。根據梁實秋《雅舍談吃》書中說法,蟹胥其實就是“蟹醬”。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蟹藏法”。将蟹放入鹽蓼汁中,類似醉蟹(蟹肉性寒,故加蓼、姜增其溫性)。
唐宋開始,中國人發明了種種河蟹的烹饪方法,吃蟹才開始漸成風尚。唐代《北戶錄》中記載了糖蟹的制作方法。宋代的《中饋錄》中有吃生蟹的記載。元朝倪瓒的《雲桂堂飲食制度集》 一書中記載有蟹的烹制方法。明代有了“瑪瑙蟹”,清代出現了“蟹黃兜色、螃蟹羔”等菜肴……清代收錄蟹馔做法最多的《調鼎集》,已有多達47種做法。
花樣繁多的螃蟹烹饪方法也離不開文人的助推。他們不見得會做,但他們會說。
自中唐以來,一種更有文人趣味的烹饪風格逐漸興起,所謂“物無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自白居易開始,文士詩人常常樂于記詠日常生活俗事,關注普通的飲食生活,白居易本人就經常題詠一些普通但新鮮自然的食材,例如竹筍。
這種風氣到宋代大大強化,許多文士詩人對日常飲食養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他們的審美與口味大多内斂含蓄,偏好自然樸素。
由此,烹饪上也強調清淡、尊重自然本色,多用蒸煮,因為如梁實秋所言,“食蟹而不失原味的唯一方法是放在籠屜裡整隻的蒸”。
人們吃一種食物,其實吃的從來都是那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