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長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
——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解釋】
2013年10月2日至8日,先後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此期間,他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表達他通過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友誼合作的決心和遠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為道家學派創始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八十一章,相傳為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中有大量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和唯物主義觀點,主張無為而治,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樹,是從微小的樹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高台,是從一點點泥土堆積而成的。這句之後,是更廣為人知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這是老子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所做的精辟闡述,即萬事起于忽微,若要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中國和東盟是山水相連的友好近鄰,尤其是1991年中國與東盟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以後,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和拓展。在演講中提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更是把雙方的關系上升到更為緊密的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層次。
國際友邦之間的關系如同親戚朋友間的關系,來往密切、走動頻繁,感情就親密,反之感情就會疏遠。通過一組數據說明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密切往來:2012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于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這樣的來往密度足以說明雙方關系之親近,何況中國與東盟的往來不僅僅是高層的外交、經貿,更有民間的旅遊觀光——雙方已經互為主要旅遊客源國。來往多了,對對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等自然有更多的了解,有了互相了解的基礎,才可能互相理解,隻有互相理解,才可能産生深厚的友誼。這就是所說的“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
中國與東盟的友誼之樹要成長為參天大樹,就要“生于毫末”,“起于累土”。中國與東盟之間各方面的交往合作,都是這友誼的“毫末”、“累土”。正是基于此,中國倡議将2014年确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并願意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事業發展。如果要保持中國與東盟友誼之樹的常青,更要着眼于保持未來友誼的“毫末”、“累土”。故此,中國将在今後三至五年,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因為青年是我們的明天,加強雙方青年的互相交流與溝通,讓友誼在雙方青年心中紮根,才能讓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友誼有充分的社會基礎,長出“合抱之木”,築起“九層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