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山就有獨特的情愫,在悠久的中華文明裡,随處可見當時人們對于山的記錄與表達。無論是早期的畫像磚還是敦煌壁畫;山水國畫還是文玩把件,到當代的博物館收藏和園林建設等,無不體現着世代文人心中對山林的喜愛與向往。
古人交通不利,科技不發達,對萬物的崇拜都乃自然所賜,文人愛山,把山濃縮于書案之上,是在微觀上對自我的激發意識。以三山五嶽為型,以華夏文脈為氣,陰陽為體,五行為态。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行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就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寫道的那樣:“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覶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
古時的文人雅士把這種形似山巒的案頭小擺設稱為山子是有由頭的。山子,最先應該是指小型的帶峰巒狀的山石。這種自然成形不施工手的天然山石,奇就奇在能在咫尺方寸間展露峥嵘奇崛的勢态。這種一掌間的山石或逶迤連綿,或起伏突兀,似有崇山峻嶺,懸崖百丈的氣象,平添案頭景緻,給人帶來思緒千載,心遊萬仞的浮想。
山子既然是一種案頭文玩,可作為擱筆或研墨的工具,亦可成一角案頭小景供主人賞覽。如果收藏的主人有興趣出遊交友時還可随身攜帶,相互把玩中一同與他人分享這微觀世界中所涵藏的無盡樂趣,那就更能體悟那種文人所稱其“雅玩”的風味了。找一座山放在案頭,遊目騁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