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環境下,以學生為中心,小組合作探究體現生成、互動和發展的生本課堂模式是最近幾年的熱點,雖然他仍然處于探索、實踐和發展的階段。但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撐,課堂教學實現了高頻、多層次的師生、生生和人機互動,最大化關注了個體差異,生成性、發展性特點體現充分,豐富了課堂評價方式,課堂出現了别樣的生動。
現如今,很多時候我們把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當成了一個操作性問題,認為是一場秀。對平台的功能關注的較多,對技術的炫酷比較推崇。于是,老師花大量的時間去專研如何把課件做炫一點,如何把平台功能用足一點,如何讓課堂更高大上一點,個人認為光有這些遠遠不夠。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也就是應用自如,而無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下面以我在江西南昌上的第一節現場展示課為例,分享我的觀點!
一、 數學教學是什麼?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思維的鍛煉。既然是體操就應該有預備動作,各環節要有思維層次、有思維坡度。
預備動作是為課堂深入作準備的,課前導學算不算,如果沒有設置讓學生思維得到鍛煉的問題,或者不能引導學生思考,或者思考的方向與本課程關聯度不高,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積,這樣的導學沒有真正實現教學前置的目的。
預備動作不僅是課前導學所獨有的,教學環節之間也是上一環節為下一環節做鋪墊的。同時,思維的鍛煉應該體現在課堂的每一個點。這要求我們設計時做到教學邏輯的自洽,不讓環節松散、脫節,課上起來就不流暢,上下過渡非常的牽強。
我在南昌上《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之組合體》這節展示課時,設置了這樣一個邏輯。
1.由南昌的滕王閣引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2.古建築中的榫卯結構,激發學生求知欲。3.魯班鎖和榫卯構件從數學角度他們都是組合體。4.複習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為課程推進做知識和方法儲備。5.我會用環節,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應用三視圖的特征。6.通過學生作答出現錯誤自然進入“”我會畫”環節,組織開展組合體三視圖畫法的學習。7.通過學生畫圖出現失誤歸納畫組合體三視圖應該注意的問題。8.我會想環節,由三視圖還原幾何體實現創新應用,順利進入“創客時間”。9.彈幕分享小結,通過中國科技館圖片的展示,欣賞數學之美,10.課後制作魯班鎖,為後續學習指明方向。
教學環節設計
二、知識是什麼?
知識是工具
知識是工具,從知識延伸的技能才是課堂目标。
三視圖的特征及其原理是這節課的知識,這個知識在上一節課都學了,那為什麼還有組合體的三視圖,源于學生的技能培養還不夠,所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圍繞技能目标去設置,于是我設置了四個環節。我會用--學以緻用,基礎用;我會畫--通過畫三視圖培養學生把原理和特征應用到組合體,實現正用;我會想--通過三視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逆向思維,實現逆用;創客時間--通過設計模型,學會知識、技能轉化,創造性的應用。
三、學生是什麼?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學生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現階段比較流行的模式有:學生自學、同桌互學、小組群學,但多數時候還是回到了學生要勤學。
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出現形式大于内容的原因是什麼?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學習方式内核填充不夠。獨學而不得求教于他人,所以産生了小組互助學習。小組成員要求同組不同質,異組同質,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小組競争的公平性和小組互助的有效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到南昌和學生見面時,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們推選組長,根據學科基礎、表達能力和性别進行組員挑選,從上課的情況看,雖然我對他們不是很了解,但分配比較合理。
小組讨論要實現有效溝通和認知互補
其次,小組讨論環節,不能讓問題都拿來讨論。要讨論重點、難點問題,讨論一些開放性的個性化問題,不然就沒有思維沖撞、缺乏思辨,最終演變成小組接受一個現成的觀點和結論。
我在這節課中設置了兩個讨論環節,①歸納畫組合體三視圖應該注意的問題,由于每個學生在做題時犯的錯誤不一樣,注意的點就不一樣,但把大家的錯誤集中起來就相對完整了,更重要的是這是學生自我認識和内化的結果,生成性體現充分;②創客時間環節,這對學生思維要求比較高,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會擊中解決問題的一個點,從而拓寬了大家的思路,同時模型也不是唯一的,問題具有開放性。
當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方式很多,關鍵在于我們教學設計的立意能否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獨立性,創設一個寬松、悅達的學習氛圍比較重要。
四、手段是什麼?
新媒體手段是教學的輔助與延伸
今天的課堂教學在新技術、新媒體的支撐下,不缺乏時尚的技術和方法,隻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各種酷炫的技術充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手段永遠是手段,不是目标,更不是目的。
信息技術應用主要解決:老師難講的時候即: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或者無法高效、生動形象的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講後學生難以理解和想象的時候;需要高效及時生成互動和評價的時候。
本節課中,我應用的媒體和技術是基于這些原則進行選取的,随機點名、搶答和在線測評大家用得比較熟悉,我重點說說其他的幾個點。
引入環節我應用了百度百科中關于《榫卯的智慧》的有關視頻,截選了40秒視頻提出問題,這屬于老師無法僅憑語言去生動表現的問題,視頻内容更專業。在複習三視圖的特征時,按照三視圖形成的原理,我用3D動畫配上畫外音,起到高效複習鞏固,揭示數學本真的作用。
同時,我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引入了3D打印的話題,切合了當時比較推崇的創客教育,但由于3D打印速度很慢,在課堂上無法實現現場打印3D模型,所以我用事先打印好的3D模型代替了新技術應用,但這種處理方式結合課後探究反而成為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用評委的話說:拓寬了創客教育的表現形式,抓住了創客教育的核心——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實現了教師創、學生創的雙創目标。
最後,應用“彈幕”功能進行課堂小結,讓一個及時評價的工具延伸出了測評的功能,生成、互動體現充分。
五、教師是什麼?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上完課後,有老師問我:三視圖還原幾何體為什麼不用幾何畫闆做呢?我就問他:“學生會幾何畫闆嗎?既然學生不會,那幾何畫闆隻是在表現教師的信息素養。”這樣一來,課堂就沒有還給學生,但,是不是就讓學生天馬行空的玩呢?顯然不是,學高為師,教師應該比學生高一層,深一步。
于無向處指向,當學生沒有方向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方向的引領,比如在“創客時間”學生讨論方向偏離,作為小組學習的參與者要引導他們思考。
于無疑處生疑,當學生沒有疑問或者産生的疑問層次較低時,教師應該通過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比如在“小組互評”的環節,第三、四組評價第一、二組所畫三視圖時,學生沒能找出問題的關鍵,甚至有同學說:“畫得好看”。這個時候我引導他們從三視圖的位置是否恰當、三視圖特征體現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虛實線問題三個方面去思考,後來學生的評價就比較到位了,包括後面的總結就很自然和充分,得到了知識的内化。
于無力處給力,當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應該幫學生一把,給支點、給資源、給線索、給動力。《榫卯的智慧》這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問題,我給的支點是魯班鎖,給的線索是古建築中各種各樣的榫卯結構,給的動力是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魯班鎖。
最後,我結合上面的分析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六、課堂是什麼?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組織的對話交流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組織的對話交流,随着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這種互動交流變得更加快捷,形式更豐富,反饋更及時,比較多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課堂内外互動和虛拟與現實互動,但無論哪種互動,他都隻能是一種形式。
真正的對話交流應該落腳到課堂思維的流量大小,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順暢、活躍、主動的去思考。
個人認為應該注意這樣幾個要素,①教學目标細化到教學各環節,一堂課不要賦予太多的目标,教學邏輯自洽,教學資源與教學内容匹配。②教師角色定位要準,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豐富,增強學生動手和表達的機會,明确活動的任務。③學生評價多元,教師評價要精準及時,但更多的評價交給學生去互評,讓評價成為知識内化,技能形成的有效載體。④引導問題定位,一般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的問題,體現思維的坡度,層層推動,問題要有挑戰性。⑤教學工具定位,方便、快捷、融合自然。
任何一節課都有它的優缺點,正所謂教無定法,适合自己的,滿足學生現實和發展需求的都會是一節好課。
沒有最好,但一定會有更好!本文能給讀者帶來思考和讨論就是@鴻儒工作室最大的榮幸,歡迎有興趣的有緣人關注@鴻儒工作室,一起探讨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與方法。#教學#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