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很喜歡吃鲩魚。廣東話鲩(huàn)念作“完”。
鲩魚是什麼魚?
就是草魚。即我國四大淡水魚青、草、鲢、鳙的“草”。
我原以為廣東人将草魚說成鲩魚是方言,後來才知,鲩魚不是廣東方言,而是地地道道的古語。
“鲩”字早在漢代就已出現,且是古代草魚的正式稱謂。《爾雅》載:又名鲩,同鰀(《廣韻》);又名鯶。晉郭璞注“今鯶子,似鳟而大”。《本草綱目》載:“因食草,故名”。“其性舒緩,故日鲩、曰鰀。俗名草魚”。說草魚性子比較舒緩,所以名鰀、鲩。
草魚是俗稱,但如今卻成了學名,倒是廣東地區保留了古稱謂。
廣東的鲩魚有幾種很特别。
其一名曰麥溪鲩,顔值與實力俱佳的鲩魚,榮登過國宴。
麥溪鲩是肇慶高要市的特産,因生長在大灣鎮古西村的麥塘和白溪塱塘(合稱為麥溪塘)而得名。“山開未開白雲梯,人行不行青麥溪。”
麥溪塘早稻收割完後,留下禾頭,再引山泉水入塘中養魚。塘裡的野生小荸荠、麻慈籽、茆草等,便成了麥溪鲩豐富的天然飼料,靠這樣的天然環境,才能長出麥溪鲩。如果将普通鲩魚放入麥溪塘,養足歲月便可轉變成麥溪鲩;若将麥溪鲩放到别的魚塘,一年半載,便轉變成普通鲩魚。
麥溪鲩顔值很高,出水時銀鱗閃閃,全身粉白,被喚“仙子出水”,有“魚中之王”的稱号。
因麥溪鲩肉質嫩滑、清甜、甘香無腥味,因而清蒸更美味,但蒸法與别的魚不同,不放姜、蔥、醬油,隻放少許鹽和陳皮絲,便可品嘗到原汁原味的鮮美。本地人在秋冬,還将麥溪鲩曬幹,做成“麥溪鲩幹”。
麥溪鲩自古就是朝廷貢品。據史載,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麥溪鲩已負盛名。清代被列為朝廷貢品,據說慈禧太後對其贊不絕口。
清蒸麥溪鲩
廣東最特别的鲩魚名曰“脆鲩”。第一次吃脆鲩時,以為吃了個千年魚妖,跟橡皮筋似的,咬不動。
“确定這是魚嗎?”
“脆鲩,鲩魚的一種,我......呵呵,切厚了,沒燒好。”朋友笑道。
初見鲩魚鬧了一場笑話。
然而脆鲩是粵菜的常見菜,于是不久又在一家順德酒樓吃了生炒脆鲩。這回大大出乎意料。薄薄的魚片,結實彈牙,脆嫩爽口,鮮得連眉毛都跳起舞來,這也太好吃了吧。
美食與人一樣,有的一見鐘情,有的再見傾心。我與脆鲩屬于後者。
生炒脆鲩
脆鲩到底是什麼魚?
朋友說得沒錯,脆鲩也是鲩魚的一種。
脆鲩原産于廣東中山市長江水庫,是中山市地理标志之一。除肉質不同外,脆鲩與一般草魚的顔色也有差别。一般草魚顔色呈淡灰、淡黃,魚肚較白;而脆鲩通體接近金黃。
脆鲩肉質之所以如此結實有韌性,與喂食材料和生長環境有關。脆鲩主要的食物是純天然東北蠶豆,生長的環境必須要在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的流動清水中,比如水庫、山溪、河流等。流水中的魚飛速遊動,肌肉得到運動,增加了肌肉韌性,再加上喂食豆類,魚肉結實脆爽,極富彈性,魚味鮮甜,這是其他鲩魚無法具備的口感與味道。
常食脆鲩可以美容養顔、提升免疫力、預防骨質疏松等功效。因為脆鲩比普通草魚的蛋白質高很多,膠原蛋白更是高出36.7%,鈣含量也比一般草魚高。
我大概明白為什麼脆鲩這麼好吃了。
但脆鲩要會烹饪,否則就會感歎牙口不争氣。
我後來請教了一位高手,終于學會了生炒脆鲩這道美食。
脆鲩切片一定要薄,先用油、鹽、醬油将魚片腌制15分鐘,下鍋前再用玉米澱粉攪拌均勻。熱鍋涼油,放蒜末、姜片爆炒出香味,再倒入魚片,大火爆炒至7、8分熟,加入少許料酒、蚝油、醬油,起鍋前撒點蔥段、翻炒幾下,即可。
生炒脆鲩最好吃的部位是魚腩,嚼在嘴裡跟爆漿一樣,連我這個平常吃魚背的人,都愛上了脆鲩的魚腩。
炒魚片大概是脆鲩獨家專有的了。别的魚片,一炒就散了架,隻能水煮。
脆鲩魚片
脆鲩除了生炒,還有一種吃法更絕,就是放粥火鍋裡煮。
在順德吃過一次粥火鍋,裡面放了各種海鮮,但脆鲩都沒被比下去。
一般的火鍋,可以燙脆鲩,味道一樣鮮甜。但粥火鍋燙熟後,魚肉與粥會一起盛到碗裡,米湯特有的清甜,融進了魚肉,比艇仔粥裡的魚片好吃多了。
脆鲩粥火鍋
我原以為深圳在海邊,都是吃海魚,沒想到能吃到這麼有特色的淡水魚。
作為一個從魚米之鄉來的人,隻能感歎山外有山了。
上文推薦:年年有魚(一):清蒸鲈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