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勝戰計,我已經分享完,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第二套敵戰計的第一計,也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無中生有。
本計計語出自我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的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我國古代軍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系。《尉缭子·戰權》中說:“戰權在乎道之所極,有者無之,安所信之?”主張以無的假象迷惑敵人,乘敵人對“無”習以為常之際,化無為有,化虛為實,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可見,本計的特點是,制造一種假象,有意讓敵人識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後又化無為有,化假為真,化虛為實。真的攻擊敵人了,而敵人卻仍然以為是假的,不做防備,從而戰而勝之。
無而裝做有,這就是欺騙。欺騙行為不能長期使用,長期使用容易被對方發覺,因此,空無不能始終空無。使無轉變為有,這就是由假轉變為真,由虛轉變為實。自始至終是無,那是不能打敗敵人的。由無變為有,就能擊敗敵人。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圍攻雍丘城,雍丘城守将張巡命士兵紮一千個草人,披上黑色衣服,夜裡用繩子放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後地朝草人射箭,張巡一夜之間得到幾十萬之箭。後來,張巡夜裡再把人放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看着好笑,以為又是草人,并不防備于是,張巡選派五百名敢死隊員,連夜放下城去,攻擊令狐潮的軍營,燒毀營帳,把令狐潮的部隊追殺到十多裡之外去了。
這隻是曆史上的個别戰例,其實還有很多,如東晉利用“無中生有”大敗前秦皇帝苻堅等。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以假亂真,以真代假,讓敵人摸不着頭腦。“無”是假的現象,目的是為了掩蓋真的意圖。此計的妙處在于使敵人防不勝防,其關鍵在于掌握對手的心理。可以說,此計的應用是高級将領鬥智的最高境界。在現代商戰的領域中,以及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此計常被用作騙術,欺騙顧客,大家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
此計已講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