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久沒有跟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觀點啦,很想念大家!
剛剛發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16條明确提出: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标準化生産提升行動(注:簡稱“三品一标”),推進食用農産品承諾達标合格證制度,完善全産業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第17條明确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範圍内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産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這兩條内容,充分肯定了近幾年中國農業品牌化方面取得的成績,也為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業品牌的中期發展,做出了規劃!
新三品一标、新一縣一品,已經成為舉國共識
三品一标中,“品牌打造”是農業産業鍊閉環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這次提出的是“新三品一标”(品種、品種、品牌、标準),與通常所說的“舊三品一标”産品(無公害、綠色、有機、地理标志)有着很大區别。“舊三品一标”全部都是農産品,“新三品一标”則擴展到整個農業産業鍊。新三品一标,是對舊三品一标的重大升級,是從農業全産業鍊着眼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新三品一标:從産業鍊重塑品牌農業(海橋市場營銷總結)
而作為最終一環,也是最重要一環的“品牌打造”,主要重擔都落在了“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上。
“新一縣一品”,也是對原來的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升級和揚棄。一村一品是日本模式,一鄉一品是韓國模式,但在中國一直不太成功。為什麼日韓成功模式在中國失靈呢?主要還是中國面積比日韓都大很多,在中國如果實施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完全不能發揮規模優勢,産品和品牌太多,消費者也完全無法記住。所以,在結果多年實踐之後,中國還是回到了“一縣一品”的道路上。而且是“新一縣一品”。
“新一縣一品”與“舊一縣一品”有什麼區别呢?我們認為:新一縣一品,強調的是每個縣突出主業,首先聚焦一品。但并不是教條地反對“一縣雙品”,甚至“一縣多品”,而是鼓勵在實現“一縣一品”的基礎之上,再打造雙品或多品。這樣,有條件的縣域,是可以在一縣一品基礎上,逐步實現一縣多品的。而條件不夠的縣域則沒有必要這麼做,甚至一縣一品也可以不做!
300個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由政府主導
2021年3月18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了《農業生産“三品一标”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在第三章“目标任務”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育種創新取得重要進展,農産品品質明顯提升,農業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農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持續提高。建設綠色标準化農産品生産基地800個、畜禽養殖标準化示範場500個,打造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300個、企業品牌500個、農産品品牌1000個,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地理标志農産品數量達到6萬個以上,食用農産品達标合格證制度試行取得積極成效。
那麼,文件中提出的打造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300個,如何理解呢?又是否能實現呢?讓我們在這裡做個簡單分析,不當之處還請專家批評指正:
我們的理解是:300個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主要是省市政府主導的省市區域公用品牌;1000個農産品品牌,主要是各地縣域政府、農民合作社、農産品協會主導的縣級區域公用品牌。
如果我們分解一下,300個省市政府主導的品牌,又可以分為全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單品區域公用品牌兩大類。如果各占50%,那就是各自150個。
如果不算港澳台,中國目前一共有33個省級行政區、293個地級行政區,2834個縣級行政區。平均一下,每個省級行政區可以有9個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全品品牌和單品品牌各4.5個),每個地級市可以有1個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不知道上述《實施方案》中的300個國家級品牌,與293個地級市數量,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的巧合。如果《實施方案》中提到的1000個農産品品牌,主要是指“一縣一品”的單品區域公用品牌的話,那麼大約隻有1/3的縣域可以成功打造自己的單品品牌。
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分類:海橋市場營銷總結
如果我們這裡理解《實施方案》,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成:中國的農産品品牌打造,是在各省市政府主導下的自上而下的“國家工程”!這大概也是我們看到:2021年《實施方案》發布以來,各地政府都在積極籌備和推出自己的“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
我們考慮過消費者的“信息過載”嗎?
1、既然100%的地級市,平均每個地方隻能有一個國家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那麼當地政府是選擇全品公用品牌呢?還是品類公用品牌呢?
比如,壽光市選擇打造壽光蔬菜單品品牌,這很明顯是正确的選擇,因為壽光沒有第二個産業可以與蔬菜産業比較。但煙台市打造了煙台蘋果和煙台海參兩個單品品牌,如果隻能從兩者當中選擇其一,煙台市政府該如何選擇?比如,嶽陽市選擇了隴上嶽陽這個全品品牌,是因為當地沒有像前面兩地一樣的主導産業。同樣地,鹽之有味(鹽城)、直隸田園(保定)、天賦河套(巴彥淖爾)、瓯越鮮風(溫州)這樣的全品品牌,也大多數是因為當地缺乏主導産業,隻能雨露均沾。
這樣的話,全品品牌對當地政府的運營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或者說當地政府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服務公司來運營,往往成為了成敗的關鍵。篇幅關系,這裡不展開!
2、既然中國隻有1/3的縣域可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一縣一品”單品公用品牌,那麼如果所有的2834個縣域都推出自己的品牌,市場是否會“過于擁擠”呢?答案是肯定的,試想近3000個一縣一品,再加上1000個進口品牌,這麼4000個品牌,消費者能記住多少?
如果我們假設,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個季度會接觸并購買100種不同的品牌農産品,那麼全年就是400種,這隻占上述4000種品牌的1/10,可見“品牌突圍”有多難!
如果我們再假設,這4000種品牌農産品分為400個小類,那麼平均每個小類(細分市場)都有10種品牌農産品在相互競争。按照細分品類(比如蘋果、柑橘、大米、大閘蟹)消費者隻能記住前三名的原理,我們估計70%的品牌農産品是很難有機會突圍的,至多隻能成為區域品牌。可見,農産品品牌突圍,競争之慘烈,甚至比手機、電腦、冰箱這些大單品還要困難。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服務、中國農業
先來說個小故事:前兩天阿裡巴巴國際站找到我,希望我們公司可以去國際站上開店,把中國産品賣到全世界。我說我們是營銷服務公司,是否可以把我們成熟的服務在國際站上賣給歐美日韓的客戶?結果,我被告知:阿裡巴巴國際站還根本沒有服務頻道,在上面銷售服務産品的公司也寥寥無幾。這讓我不禁聯系到:印度的軟件外包服務早就在美國遍地開花,為什麼中國服務在海外這麼默默無聞呢?
同樣,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這個升級過程也是緩慢而艱難的。還有,中國農業品牌的全球化,也是一個讨論了很久,但一直沒有大規模啟動的事情。很多年以前,當我在農業部工作的時候,就曾經向有關領導建議中國在主要發達國家的使領館設立農業處,派駐駐外農業參贊,負責指導向當地消費者和進口商宣傳中國農産品。但截至目前,中國也僅僅往很少數國家派駐了農業參贊,更不要說在當地直接推廣中國的農産品。這方面,我們跟各國政府普遍在中國設立農業參贊,各國農産品協會在中國大力推廣本國優質農産品相比,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這次的《實施方案》第四章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在這方面終于有了很大突破:培育知名品牌,建立農業品牌标準,鼓勵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産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結合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培育一批“大而優”“小而美”、有影響力的農産品品牌,鼓勵龍頭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打造一批競争力強的企業品牌。加強品牌管理,制定農業品牌工作管理辦法,深入推進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發布品牌目錄與消費索引。促進品牌營銷,挖掘和豐富品牌内涵,培育品牌文化,利用農業展會、産銷對接會、電商等平台促進品牌營銷,引導1000個國内優秀農業品牌參加國際知名展會,支持建立境外展示展銷中心,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地域特色突出、産品特征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開始展露頭角,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在逐漸建立和完善,境外農産品展示展銷中心也開始逐步建立!
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突圍之道
品牌農産品,跟其他任何産品一樣,都要尊重市場規律。“新三品一标”作為頂層設計,确實比“舊三品一标”有了大大提升。品種、品質、品牌的三位一體,終于回歸到了農産品的本質。農産品不是工業産品,離不開優良品種,離不開一方水土,離不開春耕秋收,沒有了這個大自然孕育的過程,農産品也就不是農産品了。
所以,農産品品牌,隻能是錦上添花,不能是雪中送炭。雖然農産品加工、包裝、品牌可以錦上添花,但作用是有限的。沒有農民、漁民、牧民的必要投入和辛勤勞作,無論什麼樣的品牌營銷銷魂大法,成功都不會持久的!
當然,從農民們到消費者,中間的道路是漫長的,市場自有它的規律和無情,消費者的認知軸,也不會因為你是誰而改變或縮短。供應鍊和信息鍊的每一個環節都緊緊相扣,當中缺少了任何一個關鍵鍊條,萬裡長征都不能達到陝北!
消費者認知軸:海橋市場營銷總結
建立品牌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一個漂亮的品牌名稱和一句響亮的品牌口号也不一定能包打天下,接下來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如何建立政府公信力?如何避免公地悲劇?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如果戰勝品類前三?如何成為品類第一?如何快速高效傳播?如何赢得渠道信任?如何跟消費者談戀愛?如何面對品牌危機?如何延長生命周期?如何合理分配利益?
這個問題清單還可以很長很長!
但重要的是:要勇敢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出深溝、走出高原,走出沙漠!就如同1934年的那個10月!
版權聲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号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作者:海橋市場營銷,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