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杆系結構。所謂桁架,就是杆系結構中的每一根杆都是結構中幾何單形的一條邊,對于平面桁架,單形就是三角形,每一根杆都至少是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對于空間桁架,單形就是四面體,每一根杆都至少是一個四面體的一個棱。所以如果把桁架的每一根杆都看作剛體,它們所構成的杆系是不會變形的,是十分堅固的
結構力學在分析桁架的各個杆的受力時,需要簡化。歸結起來就兩條:
一條所有的外力作用在桁架的節點上;
一條是桁架的所有節點都是鉸接的,也就是說每一根杆可以繞節點自由轉動。
這兩條的實質是,桁架的每一根杆隻受拉壓力,不受彎矩的作用,亦即沒有彎曲。
圖5 上海浙江路桁架結構橋
我們注意圖3的桁架,前一個桁架的節點是鉚接的,後一個節點是焊接的,都是固接,杆與杆之間并不能相互轉動。為什麼在做分析的時候卻能把這些節點簡化為鉸接的呢?這需要仔細說說。就是說,我需要估算在桁架的杆件變形時,杆件所受的彎曲程度。如果我們能夠證明在任何情況下,杆件彎曲所引起的應力比拉壓的應力都小許多,那麼我們當然就可以略去杆件的彎曲,把桁架的節點看做鉸接了。
不妨設杆的長度為l,杆的截面尺寸為a,并且a<<l,即截面尺寸比長度小一個數量級。現在我們設杆系中有一根杆受拉(或壓)力,力的大小為杆的比例極限,這是在設計時,杆能夠承受的比較大的力了,因為大過它,材料就會受到不可恢複的塑性變形。一般在碳鋼的情形,它相當于杆伸長(或壓縮)了原長的千分之一,即l/1000。還設這根杆的一端是固定的,于是另一端就移動了l/1000,于是在這一段相聯接的另一根杆便産生了橫向的位移。不妨假定它的橫向位移就是l/1000(其實隻有在另一根杆與變形的杆相互垂直時才是這樣的,一般情形,橫向位移要小)。
我來讨論,這另一根一端橫向位移為l/1000,一端固定的杆的彎曲變形。這是一根懸臂梁。設它在固定端所受的彎矩為M,則由材料力學簡單的計算可以達到位移端的橫向位移應當是:
這裡E是材料的楊氏模量,J是截面的轉動慣量。由這個式子可以求出杆固定端的彎矩M,從而得到那裡最大的彎曲應力
考慮到J=a⁴/12于是上式就化為
我們既然知道受拉杆的變形是l/1000,它的應變是1/1000,所以拉壓應力是E/1000,現在彎曲應力多出一個引子a/l,而且由于懸臂梁在固定端的應力是最大的,所以可知杆的彎曲應力比起拉壓應力要小一個數量級。因此,在分析桁架的受力時,它各杆的彎曲應力是可以略去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分析桁架時假定節點是鉸接的原因。
有一點需要附加說明的是,對于荷載都作用在節點上的假設,純粹是為了在分析受力時沒有受彎曲的杆件。如果有某一根杆外載是加在杆中間,那也很容易辦,先把載荷等效地分配到臨近的節點上分析桁架,然後隻要對這根杆當作實際載荷與反向的等效載荷作用的梁來分析,把分析結果與桁架得到的結果相疊加就可以了。
以上對桁架所受彎曲的讨論,純粹是從數量級上來考慮的,因為所設的條件都是不利的情況,實際情況遠比所讨論中的彎曲應力要小許多。所以通常分析桁架,都可以放心地隻考慮每根杆受拉力或壓力就可以了。不過有時候還是需要仔細讨論桁架中杆件所受的彎曲情況的,例如在超靜定結構中,有的杆變形比較大,已經超過比例極限産生了塑性變形,或者結構對變形的要求比較精密,需要考慮彎曲所引起的變形,這時候就需要考慮桁架所有杆的彎曲。這種分析的結果稱為桁架的二次應力。
人們在研究自然界或人造的事物,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簡化,去抓住事物最主要的本質特點,這就是模型化的方法。桁架就是結構力學中最重要的一類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