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情緒的五個方法?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工作時和同事起了争執,跟家人朋友鬧了矛盾,都會讓我們生氣、情緒低落,看到同齡人都比自己優秀,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控制不住沮喪,因為工作沒做好,被老闆罵了也會讓我們郁悶不已,對未來的迷茫,讓我們常常感到焦慮,我們也會因為朋友的一句鼓勵誇贊的話而高興,想要不被情緒影響,那我們就先得了解情緒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如何處理情緒的五個方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如何處理情緒的五個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工作時和同事起了争執,跟家人朋友鬧了矛盾,都會讓我們生氣、情緒低落,看到同齡人都比自己優秀,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控制不住沮喪,因為工作沒做好,被老闆罵了也會讓我們郁悶不已,對未來的迷茫,讓我們常常感到焦慮,我們也會因為朋友的一句鼓勵誇贊的話而高興,想要不被情緒影響,那我們就先得了解情緒的本質!
從進化的角度講,情緒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大腦對外部環境信息處理的反饋,一旦監測到環境中有異常,就馬上給身體發信号,讓身體切換到對應的狀态,通過一系列應急措施,來适應瞬息萬變的外界環境。比如在打獵的過程中遇到猛獸,如果是孤身一人,那麼大腦會立馬給身體傳遞“恐懼”信号,意味着要馬上逃跑或遠離猛獸,如果有一群人,又有充分的準備,那大腦可能就評估人類和猛獸的實力比,來決定是“逃”或是“對抗”,如果遇到是一隻兔子,那就會很”開心”,因為完全可以掌控,如果是碰到從未見過的生物,那可能就會産生“焦慮”或“緊張”的情緒,總之,這些情緒都是大腦掃描環境後得出的反饋!
研究情緒的先驅保羅·艾克曼認為:人有7種基本情緒,分别是恐懼、憤怒、喜悅、悲傷、厭惡、驚訝和輕蔑。而他們最原始的作用,就是對不同的情境做出反應,來快速判斷這些情境對我們是有益還是有害,需要我們投入多少資源去對待。
負面情緒的生理基礎
情緒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并非所有的情緒都會對我們造成困擾。正面情緒我們不會排斥,影響我們的大部分是負面情緒,其中最常見的有三種:憤怒,恐懼和焦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三種負面情緒的生理基礎。
在2004年前後,神經科學家蒂姆·達格利什等人提出了一個“情緒大腦”模型。這個模型把我們的情緒系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作腹側網絡,包括杏仁核、腦島、腹側紋狀體和腹側前額葉等,主要負責情緒的産生、識别和自動調節;另一部分叫作背側網絡,包含海馬體、前扣帶回和背側前額葉等,主要負責情緒的主動調控。
在這個模型中,最重要的通路,是“杏仁核-前額葉”通路。這是跟三種負面情緒:恐懼、憤怒和焦慮關系最密切的通路。
杏仁核位于大腦皮質下方,是一處小小的杏仁狀結構,左右各有一個。它是我們的“情緒中心”,主要作用是進行“情境記憶”和“威脅識别”。如果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刺激時,杏仁核就會被激活。它會記錄下當時的情境和感受,作為威脅信息儲存起來。
之後,杏仁核會驅使大腦不斷掃描周圍的環境,一旦發現環境中存在跟“威脅信息”相似的線索時,杏仁核就會立刻活躍起來,向大腦發送危險信号,調控身體快速分泌激素,要麼鼓起勇氣去戰勝威脅,要麼立即逃跑。大腦就是這樣來應對環境挑戰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戰鬥或逃跑,恰好對應了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這兩種情緒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當杏仁核監測到環境中存在威脅時,促使大腦和身體快速切換的應激反應。兩種情緒的區别在于身體的喚醒程度不同。
憤怒是一種高喚醒程度的反應。它的本質是大腦認為“我能解決這個威脅,這個威脅給我帶來了不穩定感,我要消除這種感受”。而恐懼則是一種低喚醒程度的反應。它的本質是大腦認為“我應付不了這個威脅,它觸動了我内心深處不好的想象,我需要馬上逃離它、避開它”。
那麼,說到了恐懼,我們就不得不說說“焦慮”這種與它息息相關的情緒。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确定性的擔憂。當我們感受到威脅,但不知道這個威脅有多嚴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解決它,那這件事就變成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不斷地萦繞在腦海中。大腦的資源被占用,無暇處理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才給我們發送“焦慮”的信号。
事實上,焦慮和恐懼是同源的,它是一種低度的、持續的、彌散的恐懼。恐懼是由某個具體對象誘發的應激反應,而焦慮是由這個對象的不确定性所誘發的反應。
那麼,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憤怒、焦慮、恐懼這三種負面情緒都和杏仁核密切相關,它們共同的本質,就是杏仁核出于“威脅識别”功能,對大腦的一種警告和提醒。
在遠古時代,這種功能很有用,越是對危險敏感,越能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但是到了現代,當環境不再危機四伏時,如果杏仁核的威脅識别功能過于活躍,那麼遇到了問題就容易産生誇大風險結果,或者不自覺地想象最壞的情況,導緻過度謹慎、畏手畏腳,憂心忡忡。
好,了解負面情緒産生的原理之後,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而改變的方法和“杏仁核-前額葉”通路的另一個部分 “前額葉皮質”有關系了。
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皮質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位于額葉的最前部,主要負責決策、計劃、推理和策略等高級功能。它相當于整個大腦的調度中心,能夠抑制我們各種各樣的念頭和沖動,讓我們冷靜下來,進行理性思考,而不是被自己的天性和情緒所支配。
在“杏仁核-前額葉”通路中,前額葉與杏仁核是互相抑制、動态平衡的關系。杏仁核活躍的時候,它會暫時抑制前額葉皮質,獲得大腦的掌控權,這時候,我們容易沖動,受到情緒影響。但當我們冷靜下來,用理性去思考時,就能激活前額葉,前額葉會反過來抑制杏仁核的活動,讓我們重新客觀地看待問題,清空紛亂的思緒,給大腦留出更多的空間去籌劃解決方案。
有些人之所以很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太強大,而前額葉又比較弱。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是由于大腦鍛煉比較少的緣故。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鍛煉前額葉,讓它具備更高的優先級,能在需要的時候優先被激活,從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動,讓我們從情緒主導切換成理性主導。
鍛煉前額葉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用大腦,多面對新的場景,思考新的問題,充分調動前額葉的功能,去分析、判斷、籌劃,鍛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大腦養成習慣,遇到問題首先激活前額葉,由前額葉來主導判斷和行為。
有情緒很正常,好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而負面情緒往往會給我們自身和身邊人帶來困擾,要擁有一個美好健康的人生,就必須管理好我們的情緒。
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掌控情緒呢?
1.大人小孩法
我們可以把情緒比作是長駐紮在我們心裡的“小孩”,我們比作是小孩的家長,小孩一般來說喜怒哀樂頻繁,但是作為成熟家長,那就不能像小孩一樣喜怒無常了,所以當我們有過激的情緒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保持理智,及時的管教我們不成熟的情緒“小孩”。
2.後果評估法
比如明天你要參加面試,雖然你準備的比較充分,但是你還是會擔心,面試官問我的問題如果答不上來怎麼辦?要是我說錯話了怎麼辦?這時你就要想,如果這些真的發生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想想很簡單無非就是拿不到OFFER而已,我們并不會有什麼損失,所以就沒必要焦慮了,心理學家博克維茨等人通過199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有我們擔心的事情裡,大約有85%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我們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大約有79%的結果比自己預想的要好很多;而那些能夠放下焦慮的人,比一直擔心的人狀态更佳,也會發揮出更好的實力,去處理真正面臨的問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上的事,除了生死,啥都不是事”,所以我們要有豁達的心态去戰勝我們的負面情緒。
3.更加之選法
在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中,有一個經典的理論叫作“情緒ABC理論”。A指誘發事件;B指的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C指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C)的,并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B)。
面對同樣的事情,看法不一樣,導緻的情緒和行為也會完全不一樣。所以首先,我們要去感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C)是否有不妥之處。當覺得情緒不對勁時,問一下自己,是否反應過激了?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恰當的情緒和行為,例如過度煩躁、憤怒、内疚、沮喪、拖延……然後,返回B處,問一下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才會産生了這樣不适度的情緒?拿出紙和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看看自己到底陷入了哪種病态的非理性思維中。
最後,思考一下,有沒有其他「更佳之選」,來代替這些病态思維?比如前面的面試的例子,我可以這麼想“我确實很想面試成功,我會因此而努力,但萬一不成功,也不是一件壞事情。也許會遺憾和失望,但我會關注面試中的不足,總結經驗,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次隻是作為一次學習的機會”。你看,這麼想是不是就回歸到更理智的層面上來了,我們情緒自然會平靜下來。
4.暫停五秒法
什麼是暫停五秒法呢,顧名思義,就是當你的情緒上來的時候,就立馬停止片刻,要意識到這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情緒隻是自己的過激反應,它并不是事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5.轉移注意力法
當意識到自己情緒上來的時候,立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和親人朋友聊聊開心的事,或者聽聽音樂,散散步等等。
6.改變認知
上面的方法可以使我們暫停和減緩我們過激情緒,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于情緒的過激反應,就要求我們改變認知,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向優秀的人學習,不斷颠覆我們的固有認知,我們的認知改變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格局打開了,掌控情緒自然也不會那麼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