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喬峰,南慕容。
這是《天龍八部》所塑造的中原武林中地位最高也最知名的兩個人物,江湖有言“中原英傑,首推此二人”。
喬峰,本姓蕭,即蕭峰,契丹人。蕭,是契丹大姓。
慕容複,複姓慕容,祖上是鮮卑人,世居江南姑蘇。
不過,蕭峰和慕容複一樣,其實都是鮮卑人。
1、契丹人出自鮮卑宇文部
東漢末年,控制着整個蒙古高原的鮮卑人分為東、中、西三部,而東部鮮卑又分為三支,即慕容部、宇文部、段部,這三支東部鮮卑都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公元337年,鮮卑慕容氏強大起來,慕容皝自立為燕王,慕容皝便是慕容複的祖宗,其建立的政權史稱“前燕”,也就是慕容複心心念念想要興複的大燕。
公元345年,慕容皝同時擊敗了東部鮮卑的另外兩部——宇文部和段部,之後擊退後趙石虎的進攻,然後東破高句麗和扶餘,一統遼西,為慕容氏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鮮卑宇文部
公元352年,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在弟弟慕容恪的輔佐下擊敗冉魏,斬殺冉闵,攻占河北。随後,慕容儁正式稱帝,并遷都邺(今河北臨漳縣),入主中原。
前燕滅冉魏
當慕容複的祖宗盛極一時的時候,蕭峰的祖宗鮮卑宇文部在被慕容氏擊潰後四分五裂:
- 其中一部依附中部鮮卑的拓跋氏,并在拓跋北魏衰落分裂之後建立了北周(宇文泰),奠定了隋唐重新統一華夏的基礎。
- 另外一部史稱“庫莫奚”,庫莫奚在公元388年又分為奚和契丹兩部。
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别也。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登國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
這是我國正史中首次記載契丹,出自公元554年魏收所著的《魏書》。
契丹,在鮮卑慕容氏入主中原後世居遼河上遊草原,即今遼甯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交界之地。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其實與契丹同宗:
室韋國,在勿吉北千裡,去洛陽六千裡。“室”或為“失”,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号為失韋。
契丹與室韋、奚
也就是說,鮮卑宇文部的這一支後來分為三部分:契丹在中間,西部為奚,北部為室韋。南北朝時期,契丹人不僅受北魏的威脅,還受到蒙古草原上柔然的攻伐,并不斷遷移,直到公元6世紀才開始強大起來。
2、隋唐時期的契丹
北朝末年,公元553年,北齊高洋大破契丹,虜獲“雜畜數十萬頭”,由此可見當時的契丹人畜牧業已經相當發達。
隋朝時期,契丹内部争鬥不斷,實力銳減,一部分臣服于突厥,一部分則臣服于高句麗,還有一部分則内附隋朝。唐朝建立之後,為了攻滅高句麗,大唐不斷對東北用兵。
唐高宗時期,随着高句麗的滅亡,契丹也成為大唐的一部分。整個唐朝時期的契丹曆史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部分:
- 大賀氏時期
時間大緻相當于唐初至唐玄宗時期,這一時期的契丹各部完全隸屬于大唐治下,其首領為大賀氏。
唐初,契丹人内附,李世民在其地設松漠都督府,并在契丹各部設州。契丹各部最初隸屬于營州,後來屬于“幽州都督府”。
松漠都督府
大賀氏時期的契丹有八部,八部酋長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八部“各有大人,相與約,推一人為王,建旗鼓以号令諸部,每三年則以次相代”,也就是說“王”由八部酋長輪流擔任,三年一任。
- 遙辇氏時期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大賀氏貴族間不斷火并,逐漸衰落,最終被遙辇氏取代。這一時期的契丹人結束了“輪流坐莊”的階段,從遙辇氏的涅裡開始,至其子孫共七代,凡160多年,契丹王位均由涅裡的後人職掌,也就是說契丹人進入了世襲制時期。
涅裡傳七世至耶律阿保機,唐朝滅亡之後,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了遼朝。
這便是蕭峰的祖上契丹人的由來。
3、契丹人的崛起
- 契丹的崛起,客觀來說是由于突厥的被滅和唐朝的衰落。
契丹人獨立于鮮卑之後,一直受柔然和突厥的壓制,唐朝建立之後,先後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為契丹人解除了來自西面的壓力。
随後,契丹人臣服于唐朝,并吸收中原先進的文明開始強大起來。
安史之亂後,唐朝自顧不暇,對帝國周邊的各民族已是鞭長莫及了,于是契丹人崛起的機會便到來了。
- 同時,耶律阿保機的出現,在契丹人的發展史上更是一個重要事件。
其一,耶律阿保機重視農業發展。這本身便與原來的遊牧民族大為不同,此外,阿保機還多方羅集漢人,建立城鎮,圍繞城鎮大力發展農業。
其二,耶律阿保機在農牧業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手工業和商業,财富的積累和掌控部落人口的增加使其實力遠遠強于契丹其它各部。
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逐漸統一契丹各部。公元907年,也就是說大唐滅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并在916年正式稱帝,國号契丹,後改為遼。
契丹與後梁同時建立
所以,嚴格來說,其實遼國在唐亡的那一年——公元907年——便已經建立了。
遼國的建立,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從此我國的長城以北出現了一個與中原王朝相類似的王朝,并采用農牧二元體制。這一體制為後來的元朝和清朝提供了樣闆,也為我國最終将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合二為一奠定了基礎。
契丹人源自鮮卑,蕭峰與慕容複其實同宗,蒙古人其實也源自鮮卑,在我國古代,再沒有一個遊牧民族比鮮卑人對華夏文明影響更為深遠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的作者是元稹,“元”便是“拓跋”所改的漢姓,元稹本就是北魏皇族後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