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又不好好吃飯,不準挑食,現在不吃飯,待會一點兒零食也不準吃。”媽媽正在教育兒子不能挑食。孩子還沒有回話,就響起了奶奶的袒護聲:“你别吓唬孩子,還把孩子吓壞了呢。乖,别聽你媽的。想吃什麼,我給你買去。”“媽,你别總慣着孩子,這樣不好。”“怎麼不好了,我的孫子,憑什麼說他?”争吵聲又在隔壁響起了。
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每次到飯點,隔壁總要因為孩子的問題争吵。媽媽想讓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可是奶奶總是護着孩子,就這麼一個孫子,老人寶貝的不行,要星星不給月亮。孩子的媽媽經常向我訴苦,說老人把孩子慣壞了。我作為外人隻能做一個旁聽者,但是隔代教育的問題卻是不能忽視的。
因為現在幾乎有一半家庭都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問題,也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孩子正在經曆着隔代教育,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也就是說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時候,卻沒有得到,隻能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
什麼是隔代育兒呢?
“隔代育兒”又稱之為“隔代教育”,随着時代的發展,一些年輕的家長或因為工作繁忙,或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了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就被稱之為“隔代教育”。
爸爸媽媽因為要上班,沒有時間帶孩子,就隻能讓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孩子。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養态度是以科學為主,而老人的教養态度則是以孩子為主。這其實就是兩代人的育兒觀的不同所造成的。
隔代教育本身并沒有什麼對與錯,隻是這個社會的常見現象而已,隻是更多的是因為隔代教育并沒有把握好尺度,導緻了隔代教育的弊端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家長提出堅決反對隔代教育。其實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關鍵在于家長的教育方式。
- 隔代教育的優點:
①老人帶孩子更尊重孩子的天性
我們都知道“隔代親”,也就是說祖輩會對孫輩非常的親近,尊重孫輩的想法,滿足孫輩的要求。
一般來說,老人對孩子更傾向于散養模式:孩子跟着老人在大自然中奔跑,親近各種花草、觸摸各種小動物,這對于孩子認識世界,增強自我辨識能力,很有幫助。
同時老人帶孩子,更喜歡按照孩子的想法來,比如孩子向玩泥巴,老人就會帶孩子在小院裡挖泥巴;孩子喜歡逮螞蚱,老人就會帶孩子去地裡,逮一瓶子回來;孩子想騎車,老人就會在孩子身後保駕護航……
老人對孩子的順從,保護了孩子的天性,增加了孩子對世界探索的興趣,也為孩子的童年增加了美好的一筆。
記得我家孩子曾經寫過一段描寫逮蟋蟀的句子:“我先找到一隻蟋蟀,瞅準時機,一下子沖過去,把它扣在自己的手掌下,然後輕輕的翻開手掌,趁它還沒有跳走的時候,抓住它的腿或頭上的觸角,再把它放進瓶子裡帶回家。這就是我家母雞的大餐。”
看到這段生動的描寫,我有點驚奇的問他:“你怎麼知道是這樣捉蟋蟀的?”他回答我說:“小時候,姥姥帶我去地裡,就是這樣捉蟋蟀的啊!”
正是老人的看似放縱的散養,給了孩子寫作的素材,讓孩子保留了一顆童心。
②老人帶孩子經驗更豐富
相對來說,老人帶孩子的經驗會更豐富一些。雖然有時候我們更強調科學育兒,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老人的經驗豐富,遇事處理起來有條不紊,有一些老方法還是對孩子很有用的。
比如老人知道“春捂秋凍”的道理,知道孩子要“常耐三分饑和寒”,知道母乳是對于寶寶來說最好的食物。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老人的建議可能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孩子是不是餓了;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孩子是不是想睡覺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講的就是因為老人的經驗豐富,因而能夠給後輩指導經驗。
③老人帶孩子更能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老人都喜歡圍坐在一起聊天,尤其是在老家的環境裡,經常是幾個老人帶着自己的孫輩,一邊聊天,一邊看孩子。而幾個小家夥就在一起玩,這對于培養和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幫助。
幾個孩子打打鬧鬧,玩的開心,哪怕是不小心磕到碰到了,老人家哄哄也就好了,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又玩到一起了。
- 隔代育兒的缺點:
①老人帶孩子阻礙孩子的行為發展
很多的老人帶孩子,都會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就代勞。孩子吃飯要喂,穿衣要哄,甚至上小學了,還不會吃飯穿衣的孩子大有人在呢。
記得一個朋友曾經向我訴苦說,她家的大兒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跟着姥姥一起生活,直到小學五年級了,才接回家跟着媽媽一起住。然後這個媽媽就發現大兒子根本就不會自己吃飯。因為在姥姥家,都是姥姥喂飯,孩子不但不會使用筷子,勺子都不太會用。
朋友見了很着急,堅決不讓孩子再回姥姥家了,經過一個暑假的練習,孩子終于能夠自己吃飯了。現在朋友又有了老二,姥姥還想幫着帶孩子,朋友堅決拒絕了,她要自己帶,她可不想老二再變成老大的樣子。
老人的過度代勞行為,違反了孩子行為發展的規律,阻礙了孩子的行為發展,這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②老人帶孩子容易溺愛
隔輩親真的是我們媽媽無法理解的。因為無論孩子提出什麼樣的要求,老人都會滿足,不管是有理的還是無理的。
每次我帶孩子回老家,一進家門,我媽都會拉着孩子去購物,隻要是孩子想吃的,愛吃的,統統買一大袋回來。還警告我說:“你可不能總訓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孩子還小呢!”好像我根本不是孩子的親媽一樣。
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容易造成孩子錯誤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心理的一種保護傘,有事就去求老人幫忙。
隔代育兒雖然有缺點,卻是很多家長面臨的問題,因為自己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不能分身,那怎麼辦呢?
- 形成統一的話語權
蘭海老師曾經在《放學後》中提到過“話語權”這個問題,就是說家庭教育,一定要統一話語權,不能媽媽訓孩子,奶奶護孩子,這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也就是說在家庭教育中,兩代長輩要做到意見統一,不能說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就要袒護孩子。這樣的話,孩子一是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話,二是覺得有老人撐腰和袒護,自己就不用怕爸爸媽媽了。
這樣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有很大弊端的。
一個爸爸正在因為孩子不好好寫作業而訓孩子,氣到極點的時候,不由自主的伸手打了一下孩子,結果孩子還沒有怎麼反應過來,爺爺早已拿起了棍子,開始教訓爸爸:“誰讓你打我孫子的。”爸爸争辯道:“他不好好寫作業。”爺爺卻說:“他還是個孩子,你不會好好和他說嗎?你都多大了,還動手打孩子?”“可是爸,我小時候,你也經常打我啊!”爸爸有點委屈。爺爺怒氣未消地說:“那是因為你小時候調皮。”
看看,這就是因為兩代人對待孩子的不同的态度,導緻爸爸不能教育孩子,爺爺護着孩子,最後,孩子卻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在家庭的教育中,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達成一緻,比如學習,那就要認真學習,态度不認真,就要教育。老人要意識到,孩子的父母嚴格要求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大家都希望孩子以後能有一個好的人生。
也就是說:老人不能慣着孩子。
- 适度放權,培養孩子自立
一般來說,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要學的東西:一歲要學走路;兩歲左右學着自己吃飯,有大小便意識;三歲左右要學會自己穿衣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五歲要學會自己整理書包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
記得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講的是初中的學生,在吃早餐的時候,把煮熟的雞蛋全部扔到了垃圾桶裡。老師看到了就很心疼,問同學們怎麼回事?結果班裡的大部分同學告訴老師:“我不會剝雞蛋。”已經是初中的學生了,雞蛋卻不會剝,老師心痛之餘,給孩子們上了一堂關于雞蛋的課程,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更讓我們家長開始反思:到底怎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基礎的教育?
當孩子想自己拿起勺子吃飯的時候,我們要鼓勵孩子:“哇,真不錯,都能用勺子吃飯了。”當孩子第一次穿衣服的時候,家長要耐心的等待,給孩子時間:“不要着急,慢慢來,今天真棒,會自己穿衣服了,真的長大啦!”
而當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等,都是孩子的必備技能。
所以作為祖輩,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而作為父輩,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 以媽媽為主
我們都知道,媽媽是孩子生命裡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孩子的教育要以媽媽為代表,媽媽起到帶頭的作用。
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别人無法比拟的。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媽媽那麼嚴厲的批評孩子,孩子還會找媽媽?”那是因為孩子心中有對媽媽的愛,同媽媽愛孩子是一樣的道理,是一種天性。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孩子細心的引導,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所以媽媽應該作為孩子教養的第一責任人。在對孩子進行說教的時候,以媽媽的教育為主,爸爸和祖輩應該和媽媽站在同一條戰線,讓孩子意識到大人團結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所以,請放下對孩子的袒護,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們一起努力,讓孩子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