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以後,對年齡數字的增加,每年都怯怯的,奔向四十的速度總是太快,快得來不及,匆匆一年,匆匆又一年。家庭、工作、人情世事摻雜在一起,像是一個急速奔跑的人,根本來不及看路邊的風景。
今年,穩穩地坐實了“不惑”之年,面對撲面而來的四十歲,匆匆之後反而有了幾分淡定,不斷告訴自己:慢慢來,傾聽自己内心最真實的聲音。
想慢下來
社會節奏、工作節奏都那麼快,人像一根橡皮筋,天天都在拉抻,總有疲憊,總有倦怠。或許在這個隻争朝夕的時代,慢或許顯得不合時宜。
去年,我們一家三口到了雲南的麗江古城,預定了一家高處的客棧,當時剛近黃昏,天空還是一片深藍,古城的燈已經全部亮起,景色如畫,喜歡之情沁入心底。在古城,到處都是有節奏的鼓聲,拍打着你的心,歌聲随處都在響起。
我們仨到了酒吧一角,要了一份幹果,屋檐上有鈴铛随風而響,有一名駐唱歌手一邊彈着吉他一邊唱着婉轉的歌,歌手旁邊有一個手鼓,女兒跑過去和歌手配合着一起拍打,歌手有着溫暖的目光和腼腆的笑容,雖然耳邊有鼓聲、歌聲、風鈴聲,甚至還能聽到樓下店鋪的叫賣聲,但是内心卻一片平靜,如小溪輕輕流過。
這裡真如大家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适合發呆的地方。這或許就是古城自身的魅力吧,一片喧嚣居然可以給你一個心如止水的心情。就在那一刻,我感覺到了慢時光的美好,我來這裡,并不是想做什麼,而是想什麼都不做,就這樣發呆,感受一下時光嘀嗒。
總有一種感覺能找到你并且打動你。我想應該把匆忙的腳步放慢些,享受一下慢時光,在工作日之外,有一個慵懶的周末,在陽台上為花噴噴水,倚在沙發上看一本書,泡一壺陳年的普洱,慢慢品它的年代,在電腦上敲一段文字,記錄一下自己的感受……女兒把牛奶灑了一地也不批評她,索性和她用抹布一起創作一幅地闆畫吧,然後一起再把它打掃幹淨。歲月本來是靜好的,為什麼總要把它過得雞飛狗跳呢?
想多陪家人
有一天中午,我正好回娘家吃飯,飯後我說下午要開個會,想洗個頭,我原本就想自己在浴室洗一下就好。媽媽說我幫你洗,然後立刻在浴室給我擺好小凳子,我坐在那裡,媽媽為我沖水、打上洗發水,沖完之後拿一條毛巾先輕擦了我的雙眼,再擦頭發。
這一套熟悉的動作讓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時代,那時候功課緊張,時間寶貴,我經常在晚上洗個頭再學習,好像那樣能夠更加清醒,每次媽媽都是熟練地給我迅速洗完,以節省我的時間。之後很多年,我早就淡忘了媽媽給我洗頭的日子,而今,同樣的動作再次喚起了我的記憶。
我發現了媽媽的衰老,臉上有了皺紋,背也變得有點駝,但那顆愛你的心一點也沒有變。我常常借工作忙碌而很久不回家看她,她打很多次電話,我都說不了幾句就匆匆挂斷。現在,我想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她,陪她看冗長的電視劇,聽她講劇情中的人物關系,聽她在電話中把那些重複千遍的唠叨說完,聽她的話隻要她覺得你冷你就得穿秋褲……
母親節那天,我們一起轉了好幾個商場,終于買到她心儀的慢跑鞋,那一刻,媽媽像個六一兒童節收到禮物的孩子。
親情的美好,要鄭重地開始珍惜了。
想聽老歌
有一次幾個同事坐我的車,車上播放着我優盤裡收藏的歌曲,下車時同事說:友情提示,一坐你的車就知道了你的年齡啊!全是老歌啊!我不禁啞然失笑,還真是。
當前的流行歌曲總是不感興趣,反反複複總想聽那些老歌。朋友圈裡曾有一條催淚的信息,信息中收錄了好多老歌,然後讓你聽聽會唱幾首,由此可以判斷年齡。
我點了個流淚的表情回複:我全都會啊!高三時,正是盛行任賢齊的《心太軟》之時,當時覺得太好聽了,單曲循環無數次。記憶猶新的是,晚自習偷聽被老師沒收了随身聽,扣了一個月才還給我。
有時候喜歡一首歌,是喜歡聽那首歌時自己的心情,或者是那首歌帶給你那段歲月的印痕。
想縮小朋友圈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遠離了呼朋喚友的熱鬧,願意約上三五個好友,吃個簡單的農家飯,然後聊聊彼此的雞零狗碎,從少不更事聊到地老天荒。
或許真的到了一個去僞存真的年齡了,不願再為了迎合什麼而虛僞地交好,想把朋友圈梳理到精緻,數量可以不多,但一定要肝膽相照。看不習慣的人和事,我們可以理性地保持距離,并依然友善,我們可以疏遠,但也要真誠。
世界那麼大,人又那麼多,能夠遇見已是緣分,如果殊路不同歸,那就各自為安便好。今年的春暖花開之際,我們幾個閨蜜一起去看桃花,在山坡休息的時候,我們一起約定:等我們老了,還一起玩。
說着說着居然感動得内心無比柔軟起來……這個年齡,真心感覺到了友誼的可貴。
想多讀多寫
回想30歲以後這幾年,忙忙碌碌很浮躁,難以靜心做事情。于是通過讀書靜靜心,去去躁。楊绛老先生說過: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至今都覺得這是對于讀書與我們的生活狀态總結得最到位的一句話,精辟樸素而又一針見血。讀書也是受了女兒的影響,她良好的閱讀習慣帶動了我,我在一邊光摁達手機也着實覺得不好意思了,于是開始利用每天晚上的時間讀書。
讀來讀去,便有了想表達的欲望,然後就開始寫,寫的文字時多時少,時好時孬,但無論如何,能夠實現“我手寫我心”就好。
上個月,有位老大姐退休,我們一起吃飯,她回憶說:你那剛上班時,就是一個風風火火的小丫頭,上樓都連蹦帶跳的,倆仨的台階一步跨過去,你看現在長大了,成熟了,走路都一步一步地走了……青春的印迹還留在别人的腦海裡,而我卻有點模糊了。有天晚上臨睡前,我對着鏡子又拔下一根白頭發,我問正在洗刷的老公:你說我這白頭發咋越長越多了呢,是不是我的飲食結構有問題呢?……
老公剛洗了一把臉,頂着滿臉的水珠對我說:有啥可分析的啊!這就是客觀規律呗!鑒定完畢!好吧,我就接納這調皮的白頭發,不再拔你了。
然後我馬上想起《緻青春》中的經典台詞:如果皺紋一定要刻上額頭,那我們努力不讓它刻進心裡。一歲年齡一歲心,年齡其實是個寶。随着歲月的流逝,我們或許失去了青春的容顔,但也積累了豐富的閱曆,收獲了人生中的愛情、友情、親情以及很多感恩之情,在年齡增加着長度的時候,也逐漸增加着厚度,這一切,不是很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