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①之。有餓者,蒙袂②輯屦③,貿貿然④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⑤!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⑥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⑦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⑧!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
① 食(sì):拿飯給人吃。
②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臉。袂,袖子。
③輯屦(jù),是指趿(tā)拉着鞋子。屦,鞋子。
④貿貿然:昏昏沉沉的樣子。
⑤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相當于“喂”。
⑥惟:隻是。
⑦謝:道歉。
⑧微與:不是這樣的啊!微,不,勿。與,感歎詞,啊。
【評析】
俗話說,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就是強調一個人的操守與氣節,名節重于泰山,小事不可苟且,這是中國傳統文人最注重的德行。這其中體現了儒家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理想,儒家稱之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換句話說叫:士可殺不可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貧窮,但不可以沒有尊嚴。當然,曾子的意見顯然是中庸的,沒有那麼激烈,不應把理想人格的堅持,變成一種執拗,無謂的戕害生命。看起來,這種權變還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