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和發熱都是目前為止能夠治愈卻單體複發性高的疾病,也就是說我們一輩子都免不了和它打交道。所以對于調理感冒和發熱的方藥,需要了解一些。古往今來,調理感冒和發熱的中醫方劑十分廣泛,能夠供我們選擇的方劑實在是太多了。但嚴格來說,不同的方劑适用的範圍也各不相同,用錯者絕不在少數。其中一個經典良方——小柴胡湯,便是如此。
小柴胡湯是醫聖張仲景在其代表作《傷寒論》中設立的經方,其原文記載:“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渴……小柴胡湯主之。”感冒,即感受了外來風寒邪氣,此時邪在太陽之表,故症見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脈浮緊等表現。
但若“傷寒五六日”,可能未能及時解表或完全未進行診治,那麼表邪便不單隻在肌表,會随之深入體内,從而達到少陽。此時邪氣既不在表,也不在裡,而在少陽之半表半裡,邪氣與正氣相争,故會出現往來寒熱,也就是發熱一陣、惡寒一陣,往來交替。
此外,足太陽屬膽絡肝,因邪在少陽,郁而化熱,從而膽熱上擾,從而會出現口苦咽幹、胸脅苦滿之症狀;膽熱犯于胃則見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而以寒熱往來再加之膽熱症狀這一系列表現,中醫稱之為傷寒少陽證。
對于傷寒少陽證,因邪不在表不能解表,也不在裡不能攻下,故隻能和解少陽。小柴胡湯中有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及甘草三兩所組成。
方中柴胡可入肝膽之經,從而透發少陽邪氣,還可疏肝理氣以疏洩郁滞,從而為君藥。黃芩苦寒,清洩少陽之實熱,為臣藥。黃芩、柴胡配伍也是和解少陽之常用組合。半夏、生姜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益氣健脾,扶養正氣,共為佐藥。甘草則調和諸藥,作為使藥。諸藥相互配伍,共成和解少陽之功。
因此,小柴胡湯其實是傷寒少陽證之代表方劑,且瘧疾、黃疸等見于少陽證者也可使用,婦人之熱入血室同樣可以使用該方。且小柴胡湯本可以透散肝膽之邪氣,故由于肝膽郁熱引起的諸多症狀同樣可以用小柴胡湯來進行化裁。
但要注意的是,小柴胡湯用于外感發熱病位應是邪在少陽,若是邪熱壅肺之麻杏甘石湯證,或是衛分實熱之白虎湯證,這些也都是常見的因外感而發熱的類型,所以大家在選用感冒或是退燒的方藥時,絕不可僅看功用為退熱,還需遵循其嚴格的适應證。
民間素有“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的俗話,而且小柴胡湯還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确适用範圍很廣泛,但是任何方藥都有它的适應症和禁忌證。小柴胡湯的适應證很廣泛,所以很多醫生都愛用,但是對于它的禁忌證也是需要了解的,由于方中柴胡升散,黃芩、半夏性燥,所以陰虛血少便是小柴胡湯的禁忌證。中醫方藥很奇妙,用對了效如桴鼓,用錯了恐出大錯,業醫者尤需謹慎。
張仲景創立的經方,的确很神奇,不僅組方十分嚴謹,而且效用也是特别好,關鍵在于會不會用,所以需要對傷寒條文深刻理解,并對經方的組成和方解多多體悟,如是,必能發現其中奧秘。(本文轉自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