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顔色等建立記憶鍊接。幫助小孩子用大腦進行全方位思考,是一種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的方法,對小孩子來說,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是開放性的。另一方面,就是邏輯清晰,讓孩子的腦子更清楚,能更好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孩子系統性思維的培養,當我們學習知識用思維導圖呈現内容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将腦子裡的邏輯結構具體化的過程。
讓孩子用思維導圖畫古詩,在畫與寫的過程中,慢慢開發左右腦。如果家長與小孩一起共同完成,更是培養感情的親子教育過程。
畫思維導圖、練習書法結合,讓孩子從小接受文學、書法的熏陶。
一、古詩鑒賞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是宋代學者朱熹的組詩作品。這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這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詞句注釋:
1.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内。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别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2.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
3.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同“哪”,怎麼的意思。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4. 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隻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整體賞析:
從題目看,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隻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态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确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個代詞,相當于“它”,“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态。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态。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二、思維導圖:(注:思維導圖并非唯一的,僅供參考)
三、書法欣賞
【延伸學習】: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
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彙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曆代文人推崇和曆朝皇帝褒獎封号。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緻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
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