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雍正之所以立13歲的弘曆為嗣,在于弘曆比弘時要幸運。弘曆比弘時就幸運在差了這6歲。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11日,雍正即位後第一次前去天壇祭天。雍正給了13歲的弘曆一塊祭肉,并且讓他吃掉。弘曆一聲不吭地把這塊白水煮肉給吃了。同年8月,雍正寫下了立儲密旨,藏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以後。當然後來雍正去世後,打開後果然是弘曆。這些都是乾隆認可的,曆史真相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弘曆的第一次機會在康熙60年,擁有這次機會的除了弘曆還有弘晝,但是弘時已然沒有機會。
康熙60年(1721年),在胤禛的盛情邀請下,康熙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有個獅子園。在這裡,康熙第一次見到了12歲的弘曆和弘晝。相比弘晝的扭扭捏捏,弘曆生得體格颀長,容貌清秀,行禮時落落大方,舉手投足之間既敏捷又得體,很招人注意。康熙回去後的第二天,便差太監來要弘曆的生辰八字,此後弘曆有幸被接進宮去和康熙共同生活了半年。
這段史料通常被人認為是康熙隔代指定弘曆接班的重要證據。但是大家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胤礽的兒子弘晳也是從小就被養在康熙身邊的,受寵程度絕對不低于弘曆;還有胤禵代康熙出征時,他的幾個兒子弘春等人也是被康熙經常帶進宮裡去的。康熙90多個孫子,康熙是無法面面俱到,但隻要有機會接近到康熙的孫子,康熙都有“疼愛”的記錄。
而這一切是因為康熙到了垂暮之年,面對大清出現的各種問題,心力交瘁、力不從心。而“含饴弄孫”是老來樂。喜歡老人喜歡孩子,這是人性。而此刻,衆皇子聰明的都會找機會把自己的兒子送過來讨康熙歡心。但并不是每個孫子都會哄爺爺,弘晝也曾經有過機會,但是很可惜,他拿不出。
然而18歲的弘時已經結婚,早就沒有了這次被康熙接見的機會,更何況弘時的脾氣應該不太好,不太會哄康熙開心,因為他連雍正的歡心都讨不了。
弘曆的第二次機會在雍正元年,做個乖孩子,靜觀其變,坐享其成。
雍正繼位時,已經44歲了,前半生基本上沒操心過國是。醉心于佛道,喜歡煉個丹藥啥的,在這兩派都有修為。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礽名分已定,皇位原本跟自己沒有啥關系。自己最關心的是兒子的成活率問題。
雍正皇帝的子嗣并不昌盛。雖然生了10個兒子,本來也不算少,但是活下來的沒幾個,而且有些都是活到8、9歲才死掉的,比如雍正真正的嫡長子愛新覺羅·弘晖8歲死了,理論上如果他一直活着,真的就很難說雍正最終會選擇誰了。所以乾隆後來繼位後追封大哥為親王,谥号端。
實際上雍正元年,雍正可面臨的選擇并不多,實際上隻有4個可選對象,分别為19歲的弘時、13歲的弘曆和弘晝和2歲的弘晟,雖然這4個都是庶子,但是弘晟才是雍正最屬意的人選,因為他是年妃的兒子。
雖然是庶子,但是弘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長子。根據流傳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弘時必然是有一種優越感的,因為如果雍正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執行,自己理所當然有優先權。但是雍正繼位之後,分别封了弘曆、弘晝、弘晟(福惠)這三個親王(備注:弘晟的親王為追封以及改名,很多史料互相矛盾)。意思已經非常明确了。因為這裡面沒有弘時。長于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的19歲的弘時,在得知雍正并沒有打算按照這個既定制度來執行的時候,他會有什麼反應?一個正在叛逆期的少年弘時和雍正硬剛,結果可想而知。
《清史稿》裡關于弘時的記載很少,隻有從乾隆口中的一字半句的介紹:“年少行事放縱不謹”。這個意思很清楚,那就是為人不成熟,甚至有點叛逆。那就是一個鬧,至于具體怎麼鬧的過程,史書并沒有記載。但是結果都被記載了,直接将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并且在雍正4年相繼将允禩和弘時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最後允禩死了,弘時交與允祹約束養贍。雍正5年24歲的弘時就死掉了。
而雍正6年9月,另一個熱門人選弘晟也突然就死了。實際上到了雍正4年的時候,弘晟已經失去了競争力,因為年羹堯已經死了。11月初7,上谕八阿哥弘晟之名改為富慧。後來10年修玉諜,就再未序齒,就隻能叫福惠了。實際上更關鍵的是,雍正6年,弘晝突然就搞了個“活出喪”表明無意皇位。那麼剩下的唯一人選就是“聽話”的弘曆了。
事實上在所謂的“秘密立儲”的過程中,“奪嫡”更為殘酷。然而弘曆繼位以後,似乎并沒有對雍正給自己鋪路多麼感恩,他卻一再強調康熙60年那次與康熙的親密會面,所以他的确更适合做皇帝。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