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在給北大新生的信裡寫道:“我幾乎天天圍着敦煌石窟轉,不覺寂寞,不覺遺憾,因為值得。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她已經守護這裡五十餘年,而敦煌莫高窟也以它跳動千年的脈搏與呼吸,令無數人所神往。這個在塞外矗立了1700年之久的古老生命,帶着每個時代風塵仆仆的痕迹,穿梭遊行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敦煌莫高窟
然而,千年以來伴随莫高窟的,卻是西北大漠漫天的黃沙、炎熱幹燥的空氣和鹽堿腐蝕的環境。莫高窟,這個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跨時代最長石窟群的人類文明瑰寶,已經悄悄進入了暮年,變得脆弱不堪。這場比賽,我們能否跑赢時間?
裸露在洞窟外的壁畫
視察:文物保護一定要靠科技
中西文化交融的敦煌壁畫
2019年8月19日,一路西行來到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等情況。他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産,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将這一世界文化遺産代代相傳。”
在敦煌考察調研
文物保護是一項跨越多學科的綜合性工作,要求保護者根據文物的年代、材料及損壞程度運用不同的技術和設備進行分析研究,且在保護過程中不能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随着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叠代,智能 已愈發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利器。
高新文物修複設備
連接過去與未來且看人工智能機智過人敦煌研究院于1944年建院,當年第一批專家到達莫高窟的時候,莫高窟被西沙掩埋,窟中塑像四下傾倒,自那時起,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便前仆後繼,開始了這場文物保護的征程。
開鑿在砂礫岩上的洞窟
雖然文物工作者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保護,但是由于敦煌壁畫建造在砂礫岩上開鑿出的洞窟中,長期自然力的作用緻使岩體和壁畫産生了多種病害,如岩體坍塌、底層洞窟被風沙掩埋、塑像傾倒、壁畫大面積脫落等;許多洞窟的壁畫存在有顔料變色、煙熏、起甲、酥堿、疱疹和空鼓等多種病害,這些病害極有可能造成壁畫脫落,一旦壁畫脫落,就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斑駁的壁畫
壁畫珍貴且脆弱,因此要使用保護性非接觸式的研究,也就是說研究時連刷子都不能上,以免造成刷子對壁畫的再度破壞。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對壁畫采取了無接觸保護方式,在修複過程中,用到了各種無損分析手段,包括多光譜、OCT、微變定點監測等等。通過新的科技手段,不僅能看到很多人肉眼看不到的信息,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同時還實現了在不接觸文物的前提下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保護。
人眼看到的壁畫
多光譜儀拍攝下的壁畫
無損檢測的實驗技術的核心,是通過物質對光譜的各種反應來分析壁畫的材料,隻有對壁畫原始制作材料及工藝進行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使用正确的材料及方法進行修複,避免因盲目修複對壁畫造成改變,導緻不可挽回的損壞。
專家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非接觸式研究
人工智能出馬能否解開莫高窟興建人的謎題本周六晚8點《機智過人》第三季将走進敦煌莫高窟,首次揭開早期莫高窟中形制最大、最精美的洞窟——第285窟的神秘面紗,這個從未對外開放的洞窟中可能隐藏着敦煌莫高窟興建人身份的重要證據。
《機智過人》節目組探秘285窟
據史料《魏書西域傳》記載,敦煌是古代統治階級經營西域的重鎮。北魏時期,有一個叫元榮的皇室成員從中原來到當地為官至直西魏,封号東陽王。東陽王元榮在敦煌執政期間,聯合當地望族在荒崖絕壁上,鑿建了一座規模相當的洞窟,這個窟的造建在當地掀起了建窟的熱潮,此後經曆千年敦煌大漠的懸崖絕壁上,出現了大大小小735個洞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專家介紹285窟情況
對于已經進入暮年的莫高窟而言,關于它的很多秘密都沒有解開。甚至像東陽王當初所建的那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洞窟到底是哪一個,至今也沒有定論。在敦煌研究院專家學者幾十年的研究中,有一個主流的觀點,說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是東陽王元榮所建,但這僅僅隻是推論,沒有足夠多的證據進行輔證。而在《機智過人》的現場,我們即将用科技手段,來嘗試解答這道千年的謎題。如果這次探索成功,關于敦煌莫高窟的更多謎題,都可能因此而得到答案。
尋找285窟壁畫中的線索
285窟究竟有何秘密?人工智能究竟能否找到線索印證它就是東陽王所建?科技能否帶領我們解開這道千年謎題?敬請收看每周六晚8點檔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的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和北京長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大型科技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第三季第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