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為了刺激用戶進行消費,曾經“一年一度”的購物節已經逐漸演變成“一月一度”,甚至到了各種名目的購物節幾乎貫穿一整年的情況。
如此頻繁的購物節,不僅會讓消費者感到疲勞,也會讓商品的價格發生劇烈波動,有很多消費者甚至遇到了剛買商品沒多久就出現降價的情況。明明是為用戶謀福利的購物節,卻間接造成了用戶的經濟損失。
為了解除消費者的顧慮,增強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近些年各家電商平台紛紛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消費保障服務。4月19日,有網友發現淘寶正式上線“價保中心”功能,目前僅限88VIP會員使用,用戶可以通過“一鍵價保”快速申請價格保護,申請成功即可退回差價。
消息一出,各路網友紛紛給出好評,因為“價保中心”的上線顯然會讓用戶維權方便不少,但是也有網友感到疑惑,作為國内最大電商平台的淘寶,為何直到今天才正式上線“價保中心”功能?為此,我們簡單研究了一下各家電商平台的價格保護措施,和你分享一下,這些價格保護措施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淘寶的“價保中心”首先,我們先來解答一個疑惑,那就是淘寶今天正式上線的是“價保中心”功能而非“價保”功能。
從現有資料來看,淘寶的價保功能早在2016年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就已經上線了。當消費者通過天貓及營銷平台購買标示有指定價保服務标識(如“15天價保”、 “30天價保”等)的實物商品後,在價保期内,若同一商家的該同一商品出現降價,則消費者可申請價保補差,各平台價保系統将根據本規則計算差價額度并實現向消費者的差價補/退。
雖然一直都有價保功能,但是此前淘寶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價保中心。在這次新功能上線後,所有價保相關功能都被收納進價保中心中,而進入“價保中心”的方式也很簡單,隻要打開淘寶APP,進入首頁後點擊我的淘寶,然後點擊專屬客服即可看到“價保中心”的入口。
如圖所示,“價保中心”頁面可以顯示近90天内支持價保功能的全部訂單,用戶可以直接點擊最下方的“一鍵價保”來申請價保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用戶反饋,目前隻有天貓訂單能夠價保服務,而且每款商品的保價期也不一樣,有些支持30天保價,有些可能隻有7天保價。
看到這裡,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的淘寶裡面沒有“專屬客服”功能呢?這是因為“專屬客服”本質上是88VIP會員的專屬功能,換言之,本次上線的價保中心目前隻針對88VIP用戶嘗試開放,普通用戶暫時無法體驗。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普通用戶并不是沒有機會體驗類似功能的。根據小雷測試,點擊我的淘寶裡面的官方客服選項,輸入“價保”關鍵詞,即可觸發“一鍵價保”的功能入口。可惜的是,根據客服的回複,目前該功能同樣隻針對部分普通用戶開放,還在逐步開放測試當中。
在此之前,淘寶的價保步驟其實算是比較繁瑣的。用戶在商品保價期内發現商品降價後,必須要在“全部訂單”頁面裡面翻到自己的訂單才能進行價保。現在,用戶隻要點進“價保中心”就能輕松看到支持價保的訂單,所以說此次新功能上線對用戶而言方便不少。
對此,有網友表示,淘寶早就應該上線這個功能了,早點上線就不至于遇到剛發貨便宜百來塊的尴尬情況。有的網友稱,以後終于不用跟店家掰扯退差價了,直接申請價保就能解決問題。但也有網友表示,這個功能京東很久之前就有了,淘寶跟進速度實在有些慢了。
總結一下,目前國内電商平台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都有一些不足,其中售後服務體系不甚完善、售後反饋遭到客服忽視等已經成為了網購中廣泛存在的問題。從消費者的積極反響來看,他們對于“價保中心”的實裝可謂期盼已久,電商平台确實應該好好注重顧客的售後體驗。
電商平台的價保法則現如今,價格保護已經成為了國内電商平台的必備功能。在去年的“雙11”購物節中,除了京東、淘寶等主流電商平台以外,諸如蘇甯易購、國美真快樂等零售電商平台同樣推出保價功能。問題來了,對消費者來說,“保價服務”是真引流還是玩噱頭呢?
在國内三大電商平台中,京東無疑是在客戶服務方面做得最深入的一家。早在去年年中,京東平台便已經搶先上線了“一鍵價保”功能,用戶隻需點擊“我的”頁面裡的客戶服務圖标,在自助服務裡面點擊價格保護功能,即可輕松看到當前支持價保服務的訂單以及“一鍵價保”的按鈕。
從規則上看,如果商品有價格差,而且在保價的範圍内,那麼消費者就可以通過申請成功保價,降價的産品會主動退回價差款項。對消費者而言,該功能的存在不僅能夠減少很多在購物時存在的顧慮,也能減少很多售後扯皮所帶來的煩惱,确實能夠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可惜,這不過是消費者想象中的情況,電商平台的價格保護政策遠沒有表面看上去這麼簡單透明。
首先,雖然平台喜歡宣傳所有活動商品都能價保,但是平台券優惠的幅度卻普遍不在保價的範圍内。舉個例子,在“雙11”購物節中,各家平台都會推出各種大額優惠券的滿減活動,各種“2000-400”“1000-150”的優惠活動比比皆是,消費者們都在享受着最低價格帶來的消費快感。
然而陷阱就在這裡,如果你在活動前期,以2099元(2399-300元)的價格拿下某款熱門中端手機,而同款産品在活動中期發放了額度更大的平台優惠券,那麼平台是不會将這款産品列入價保範圍的。通過平台優惠券和店鋪優惠券,商家可以輕松規避價保功能。
其次,價保産品的品類、周期和範圍都受到了嚴格限制。例如在品類上,黃金、鮮花、米面糧油、景點門票、電玩配件等不屬于天貓的價保範疇,而京東、蘇甯和唯品會則要求價保商品必須為平台自營商品。在周期上,天貓商城去年将15日價保的要求降為了7天價保,以此吸引商家進駐。
除了平台對價保功能設立諸多門檻,很多賣家也在價保政策中渾水摸魚。有的賣家刻意不标注出價保日期,讓用戶将7天的價保期限誤以為是15天的價保期限;有的賣家頻繁更換商品鍊接,讓用戶無法通過原商品鍊接申請價保;有的賣家甚至會利用時間差,讓11月1日購買商品的用戶不得不承受“雙11”當天促銷時候的價格落差。
個人認為,電商平台推出價保服務,就是為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讓他們認為現在的價格就是最低的活動價格,商家肯定會遵守平台的要求,不敢随意調整價格,如果調整價格導緻消費者權益受損,就會被平台查到并處罰,讓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感到放心。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消費者們不應盲目相信價保功能的作用,降低自己的防備心,更加不能沖動消費。根據法律人士介紹,在價保服務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即使賣家違背承諾渾水摸魚,消費者也很難基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隻能“吃一塹,長一智”。
至于平台這邊,如果想要通過價保功能吸引用戶,那就應該事先做好商家管理,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保價政策的出發點是讓消費者抛開顧慮勇敢下單,若是宣傳了價保功能卻沒有做好賣家管理,讓消費者事後感到不滿,那麼看似貼金的服務很有可能會反噬平台自身。
近些年來,随着各種購物節的不斷增加,很多消費者對“雙11”已經不再新鮮,再加上疫情、經濟環境的影響,各家電商的獲利均受到不同程度地擠壓,并直接導緻流量和交易量向上遊集中,國内B2C電商市場競争愈發激烈。在這種背景下,電商平台想要持續發展,就應該做好從“價格戰”升級到“服務戰”的覺悟。以一種創新的模式走差異化路線,才能在愈演愈烈的電商價格戰困局中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