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期發文預告: 麻黃升麻湯、栝樓桂枝湯、 麻黃加術湯。
發文規則: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現代科學語言解讀中醫方劑背後的機理及适用範圍,幫助讀者建立系統的中醫思維,不同層次都能有收獲及心得。為把道理講清楚,每篇文字都會較長,适合慢慢品味。建議學習完《邁入中醫之門》系列後,再進入本系列學習。
人體的厥陰肝系統是主藏血的,承擔人體“由陰化陽”的功能,因此我們說肝系統的特點是“體陰而用陽”。當肝系統的陰陽俱不足時,人體很容易産生疲倦、焦慮等狀态。具體來講,當肝系統虛弱,或者外邪入侵肝系統導緻肝陽“發動”無力時,人體會出現懶散、精力不足、萎靡不振等狀況;如果肝血不足,肝系統很容易出現“陽亢”導緻的相對内熱,出現眼睛幹澀、早醒等症狀,情緒上易激動和亢奮。
肝系統秉承大自然木氣生發之特點,其承擔“由陰化陽”功能決定了厥陰系統内藏“發動之火”,古人将其稱作為“龍雷之火”。這個“龍雷之火”如果太亢奮就會産生陽亢之類的現象,如果不足會導緻肝陽發動不足。良好的“龍雷之火”應當溫柔而和緩,這需要恰當的肝陽發動和足夠的肝陰肝血滋養。
另外,肝的生發作用還體現在其“條達舒暢”的功能上,肝陽運動帶動肝血流動于人體的肌體并到達四肢末梢。如果肝血和肝陽的生發力量俱不足,體内肝血虧虛生發無力,不足以到達四肢末梢則很容易産生手足冰涼等症狀。
《傷寒論》第351條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述條辨當中,手足逆冷是表現出來的症狀,在四逆湯的适用症中也時常提到“手足厥冷”。當歸四逆湯和四逆湯典型的區别是:四逆湯體現在陽虛血脈鼓動無力導緻的手腳厥冷。當歸四逆湯中的“脈細欲絕者”體現脈象摸起來就象一條細線,反映出脈管中的血液量也非常不足,這種手足厥寒屬于血虛陽虛不能到達四肢末梢。血虛脈細,同時受風寒之邪,經脈血虛受寒,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出現寒厥,叫血虛寒厥。
“當歸四逆湯主之”,用當歸作為君藥以補血和生發肝氣為主要思路,桂枝、芍藥、大棗和炙甘草的組合來自桂枝湯的思路,體現了陰陽同補,陰陽既濟和從内向外宣發的特點。細辛可驅散肝腎經絡之寒邪,掃除壅堵在肝氣生發道路上的寒邪。通草取通利,通關和條達血脈的作用。
1.當歸。《神農本草經》講:“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虐,寒熱,洗在皮膚中(大觀本,洗音癬)。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谷。”
當歸的氣味非常濃郁和清香,如果房間裡放上十克當歸的話,整個房間都是當歸的味兒。這種香味非常沖,比較濃。如果把當歸的飲片掰一下的話,感覺當歸比較質地軟、比較柔韌,而且質地比較細膩,肉質非常柔潤,長得比較肥厚。
濃郁發散的香味體現了當歸具有強烈生發的特點,比如在生活中我們聞到濃郁的花香,經常有心曠神怡、宣通氣機的效果。而花朵“開放”的特點也體現出生長宣發的性質。軟、肉質肥厚細膩體現了其陰柔和滋補陰血的一面。
中藥的名字取名往往蘊藏深意,而不是随便取個名字。“歸”日常理解就是回來、回家,古代的“歸”字,是嫁女,把女兒嫁給别人出嫁的意思。當,合适的意思。當歸,就是可以出嫁了、可以嫁人了。《易經》在第11卦泰卦的第五爻說:“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易經》的卦象裡原意是“歸妹”就是把妹妹嫁出去,“帝乙”是商代的國王,王室通過通婚嫁妹的方式來換取和平。另外一種說法是,“乙”是甲乙丙丁的乙,帝指的皇帝,乙是時間的意思,十天幹的第二個支,甲乙均屬于木,甲乙的意思都是取天地間生發之氣,甲屬陽木生發之氣更強壯,乙屬陰木生發之氣更柔和。帝乙歸妹,可以理解在陰曆二三月份,春暖花開,陽氣生發的季節,這個季節把女孩嫁出去是比較合适的,這種風俗順應了大自然的生發之氣。春天結婚,然後懷孕生子,孩子的生發之氣和天地的生發之氣合二為一,人的自身之氣和自然大道之氣是相統一的。
當歸在古代被譽為“女科聖藥”、由于女性的生理特點,月經和分娩均會導緻血液流失而肝氣生發不足。而女性陰柔的特點和當歸補血、陰柔生發的特點非常接近,體現了清香宜人,柔弱生發的特點。仲景組方中烏梅丸當中的當歸,當歸芍藥散中的當歸,溫經湯中的當歸均是體現的肝系統疾病的用藥特點和厥陰病的特點。
2. 桂枝、芍藥、炙甘草和大棗。這四味藥是桂枝湯的組合,體現了助肝氣生長、發散、和滋養津液的特點。和桂枝湯相比較,當歸四逆湯去掉了生姜,目的是減緩生姜将津血向肌肉和全身發散的特點,而讓溫養溫散肝血的位置“定位”在肝系統的血脈當中。大棗在本組方中重用了25枚,25這個數字是陽數1、3、5、7、9的組合,體現溫陽發散的用藥内涵。
3. 細辛。細辛的作用在之前文章已經描述過,在當歸四逆湯的組方當中,主要起到溫通經脈的作用。通過細辛溫通經脈的作用來驅散肝腎之寒。
4. 通草。通草的樣子是白色長長的,中間是空的。《本草拾遺》說:“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爾雅》雲離南、活脫也。一本雲藥草,生江南,主蟲病,今俗亦名通草。”通草常用來利水化濕,主治濕溫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等症狀。從通草的氣味形狀來看,有通利肝經和疏導肝系統的作用,在當歸四逆湯中通過“通利”肝系統來加強肝系統的疏導。
理解了當歸四逆湯的用藥機理,可廣泛地使用以下幾個方面:
- 手腳脫皮。常見部分青少年手腳容易脫皮、出現幹裂等症狀。從中醫角度來看,主要是肝血不足不能到達手指滋養手指皮膚。常見在秋天會加重,秋天秉大自然收斂之金氣,收斂和幹燥的氣候會加劇肝血虧虛和生發條達功能受阻。肝血虧虛内熱加劇會進一步導緻手指幹燥,用當歸四逆湯加減黃芩、天花粉等藥物可有效改善症狀。
- 凍瘡。當人體氣血虛寒不足以到達手腳末端時,末端冰涼很容易導緻凍瘡。用當歸四逆湯溫養氣血并條達到四肢末梢,改善四肢末梢的氣血循環,可有效防治凍瘡。
- 雷諾病。現代醫學的所謂的雷諾氏病,女性多見,表現形式是手指頭非常涼,嚴重時顔色變青、變紫,嚴重患者到夏天還戴大手套。在西醫上被認為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用好了當歸四逆湯機理很有效。
- 疝氣。人體的小腹部是肝系統經絡循行的地方,正氣不足受寒邪會導緻女性小腹疼痛,男性小腹疼痛或疝氣牽扯睾丸,用當歸四逆湯的思路既能補血,又能溫通經絡,可有效減低不舒服症狀。
- 頭痛。人體的厥陰肝經和督脈交會于巅頂,血虛寒邪收縮經脈也會頭疼,尤其連着眼睛目眶疼,常見脈弦而細,舌質淡。
- 痹證,血虛并夾雜虛寒的關節疼痛、全身疼痛,當歸四逆湯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傷寒論》第352條說:“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姜半斤、切,吳茱萸二升,大棗二十五枚,擘。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結合351條,當歸四逆湯證的辯證是肝經血虧虛寒,如果患者又内有久寒,出現嘔吐、胃疼,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生姜兩味藥。吳茱萸可以暖肝暖胃、并能降逆化濁,生姜也有和胃降逆的功能。同時煮藥時增加了清酒,以加強其宣發散寒的功效。
厥陰病用藥的特點非常鮮明,通常較少使用附子、幹姜這些藥,而多用吳茱萸、生姜、桂枝、細辛這些藥。少陰病如果出現以陽虛為主,通常用性質較溫燥的附子和幹姜。厥陰系統體陰而用陽,肝主藏血,溫燥的藥物通常會傷血。烏梅丸使用附子、幹姜,前提是以酸斂的烏梅為君藥,在保護肝體和滋養肝陰的前提下使用溫燥的藥物。《傷寒論》六經系統用藥各有特點,和相關的生理功能特點密切相關。
試舉兩例說明當歸四逆湯辯證機理:
- 小劉,高中生。手指經常幹裂脫皮,一到秋冬就加重,服用維生素、西醫激素等方法治療多年,效果甚微。某年冬求治于筆者,望聞問切後處當歸四逆湯14劑,服用後痊愈。
- 小W,女。手脫皮并伴随較嚴重痛經,中西醫治療屢治無效,某春求助筆者。處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服藥半月後,痛經消失,手指基本恢複正常。
當歸四逆湯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禁忌,根據“水生木”的原理,肝氣虛寒血虧者通常腎氣也不夠充盈,當歸四逆湯疏通肝氣滋養肝血,但是有“盜瀉腎氣”的作用,對于肝血特别虧虛腎精也不足者,治療時應明白“圓通圓融”之法則,必要時應配合滋補腎氣,以免損傷腎氣。
(1)本号是今日頭條上用現代科學語言、系統化解讀中醫第一人,旨在幫助中醫愛好者邁入中醫之門并登堂入室,提升理論與實際運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學習自學中醫,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長期關注與學習的心理準備,認真學習文章與視頻,這樣你才能逐步成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師,有效的應對日常常見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國。
(3)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或者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看一看,以便幫助更多的人。關于中藥劑量的問題,請翻閱此前文章,東漢與現代度量衡不同。
(4)本文章為公衆号“四聖弘醫”同人原創文章,文章轉載已獲得同人書面授權,且為原作者在今日頭條唯一正式授權。“同人”,為深圳市保健協會、深圳市健康産業發展促進會特聘智庫專家。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複如下:
頭條有很多不系統的小方法,或者未經授權轉載、拼湊的零散火爆文章,但根基不牢,無法持久。
我希望我的粉絲,能夠系統的學習中醫理論,實現自醫,自利利人。
作為醫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給醫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于有病亂求醫,才能避免過度醫療對身體的傷害。
更多文章,請到本号文章中查閱。
關于《傷寒論》經方劑量中的一兩到底等于今天多少克?
深入淺出講傷寒第27篇:現代科學語言解讀“豬苓湯”
深入淺出講傷寒第26篇:現代科學語言解讀“真武湯”
深入淺出講傷寒第6篇:現代科學語言解讀“小青龍湯”
邁入中醫之門系列中醫科普文章鍊接及導讀
中醫視角解讀抑郁症與焦慮症的機理與防治
邁入中醫之門第58篇:中醫現代視角解讀“失眠論治”
邁入中醫之門第81篇:中醫視角解讀“皮膚發黃論治”
歡迎關注,敬請轉發,你不僅能收獲個人的健康,還能幫助更多人。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