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掌握更多種植技術,實現豐産豐收!
小暑後就迎來三伏天了,但具體是哪一天呢?其實每年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雖然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最熱,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入伏。為什麼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的年份三伏是40天呢?去年和今年都是40天,這有什麼預示嗎?下半年是旱是澇?農諺有什麼說法?
伏又稱伏天,是頭、中、末三伏的總稱,稱為三伏。伏又稱長夏,表示陰氣為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夏至三庚數頭伏”,也就是說,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即入伏,今年第三個庚日是7月16日。
怎樣判斷庚日和入伏時間?
三伏的時間如何設定,首先說說什麼是庚日。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搭配來記日子,天幹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數字。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天幹和地支中排在奇數位(單數)是陽,比如甲、丙、戊等,子、寅、辰等;同理天幹和地支中的偶數位(雙數)為陰。如甲子、乙醜、丙寅、庚午等等用來計數,一個輪回60次,用以紀年、月、日、時辰等。紀日時,每逢有“庚”的日子被稱為“庚日”,因為天幹是十個,所以每10天便有一個“庚日”。
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農曆曆法規定,夏至日之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進入頭伏,立秋日之後的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如果夏至日後的“庚日”距夏至日較遠,入伏後20天時,已過立秋日,就開始進入“末伏”,這樣“中伏”就是10天。如果“庚日”離夏至日較近,入“伏”後到第20天時,還沒有到立秋日,則“中伏”必須延長10天,增加一個“庚日”的時間,這樣,“中伏”就20天了。
也就是說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夏至節氣以後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開始,也是三伏中的第一伏。以此類推,10天後出現的庚日(夏至後第四個庚日)便為中伏,也就是二伏,那麼夏至後第五個或者第六個庚日是三伏(末伏)。到底是第五還是第六呢?這要看立秋,因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出現的時候,已經過了立秋節氣的話,那麼這個庚日就是末伏的開始時間,這一年的三伏天就隻有30天,否則就會有40天。
為什麼以庚日的起始來設定三伏?這仍與五行理論有關,因為夏屬火,庚屬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一直伏藏一個長夏(三伏)直至秋季到來。
今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5月26日)-2020年7月25日(農曆6月初5);
中伏:公曆2020年7月26日(農曆6月初6)-2020年8月14日(農曆6月25);
末伏:公曆2020年8月15日(農曆6月26日)-2020年8月24日(農曆7月初6)。
下半年是旱是澇?我們可以從三伏的農諺來預測下半年的年景。“頭伏有雨,伏伏有雨”這句農諺是說在入伏的時候如果下雨了,那麼表示在二伏、三伏的時候雨水也比較多。那麼頭伏下雨好不好呢?在民間還有“伏雨難求”一說,說的是頭伏下雨了,那麼預示着這一年的的糧食就會大豐收。還有另一句農諺也可以驗證下雨是好事——“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意思是說在農曆五月份的時候,就算是出現了旱情也沒事,農曆六月份出現持續性的陰雨天氣,對農作物的生長是有利的,因為此時正是作物生長旺盛需要水分的時候,下雨預示着今年會有一個好的收成。中伏和末伏剛好在農曆六月,所以頭伏下雨好。
中央氣象台:華北大部、黃淮、江漢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水熱條件利于作物旺盛生長,但局地洪澇災害風險高。東北地區北部仍将氣溫偏低、降水偏多,有發生低溫冷害和澇災的可能,不利春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健壯生長。江南大部、華南北部等地氣溫偏高,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高溫熱害威脅不容忽視,對水稻生産不利。另外,預計7月将有1~2個帶氣旋登陸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部分農田可能遭受暴雨洪澇!
俗話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候,農村老話:“入伏有六怕”,你知道是哪六怕嗎?你的家鄉會在入伏的時候吃餃子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