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建安七子,是指王粲、孔融、陳琳、徐幹、劉桢、阮瑀、應玚這七個文學家,基本上可以這麼認為,“建安七子”代表了建安時期除了曹氏父子三人之外的文學成就。
"七子"之稱,最先出自于曹丕的《典論·論文》,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他六人都與曹氏父子關系不錯。
建安七子對于我國的散文以及詩、賦的發展,都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通常被視作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這七人中,孔融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孔融又稱“孔北海”,“孔融讓梨”這個典故讓孔融為世人家喻戶曉,孔融是孔子的後人,是太山都尉孔宙兒子,孔融從小能詩能文,著有《薦祢衡表》,世人稱贊他的散文鋒利簡潔,曹丕也很佩服孔融的才華。
而這七子之中,成就最高的無疑是王粲,王粲不但是建安七子之一,而且還與曹植并稱“曹王”,文學評論家劉勰就稱贊王粲為“七子之冠冕”。王粲深得曹氏父子的信任,被賜爵為關内侯,著有《英雄記》。
陳琳的詩歌代表作主要有《飲馬長城窟行》、《為袁紹檄豫州文》、《為曹洪與世子書》、《武軍賦》、《神武賦》等,陳琳的散文風格比較雄放。
其他的徐幹、劉桢、阮瑀、應玚五子,雖然在詩、賦、散文也有很大的成就,但在名氣上或成就上,都不及孔融與王粲。
建安七子對我國後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特别是對詩、賦、散文等文學體裁的影響更是巨大,我國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就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專門講過他們,對于他們的文學成就給予了很大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