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筆試幹貨—德育的9個原則
(偷偷告訴你 這個是重要考點哦)
一、德育的概念與意義
廣義: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
狹義:專指學校德育。
※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的影響。
小學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前提條件(基礎性)
2、德育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礎(奠基性)
3、德育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學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二、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的概念: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德育過程的結構: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内部矛盾運動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與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複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三、德育原則
1.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确的方向發展。
2.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将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緻、表裡如一。
3.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4. 教育的一緻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緻,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6.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7.集體教育與個别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别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别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别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8.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9.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并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四、德育方法
1. 說服教育法
借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2.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3.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5.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标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6.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五、德育途徑
(1)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
(2)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并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出來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包括三種類型:
(社會生産勞動 、社會宣傳與服務活動、社會調查活動)
(3)課外活動:科技與文體等課外活動中,包含豐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
(4)少先隊活動與**活動:校會、班會、周會、晨會等活動也是德育的途徑。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
六、德育模式
1.認知模式
提出:皮亞傑
深化:科爾伯格
觀點: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
2.體諒(學會關心)模式
人物:彼得•麥克費爾
觀點: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
3.社會模仿模式
人物:班杜拉
觀點: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4.價值澄清模式
人物:拉斯、哈明、西蒙
觀點:這種模式着眼于價值觀教育,試圖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并通過評價過程促進統一的價值觀的形成。其目的是通過選擇、贊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賦予理智的價值選擇。
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公衆号“北京師大教師資格證”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