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生有兩個孩子的程琳(化名),總是乳房發癢,後來脹痛,觸摸有腫塊,左側偏重。而且近期開始向腋窩和肩背部放射痛,經期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更加嚴重,以至于疼痛地不敢觸碰。她一度以為是情緒低落時候的心理作用,加上經期身體虛弱的緣故。
其實,這種與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有關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一、中醫看乳腺增生
中醫稱之為“乳癖”,并認為本病多由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緻氣血痰濕郁阻乳絡,結核而成。
1.肝郁痰結型
辨證 年輕氣盛、情志不遂,導緻肝氣郁結、氣滞血瘀,乳房首當其沖,必有脹痛和腫塊;肝屬木,脾屬土,木郁乘土,脾失健運,痰濁内生;氣滞日久緻血瘀,痰瘀互結,終緻氣滞痰結。
表現 一側或兩側乳腺出現腫塊和疼痛,腫塊和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一般在經前加重,行經後減輕,伴有情志不舒,心煩易怒,胸悶嗳氣,胸脅脹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
治則 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2.脾腎陽虛型
辨證 脾腎陽虛,經脈不通,氣沿沖脈上行,虛氣上逆以緻氣血周流失度,蘊結于乳房,乳絡經脈阻塞不通而緻乳癖。
表現 一側或兩側乳腺出現腫塊和疼痛,常伴有月經不調,前後不定期,經量減少,全身症狀可見怕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濡細。
治則 溫補脾腎。
3.沖任失調型
辨證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之脈隸于肝腎,若沖任失調,氣血瘀滞,積聚于乳房而得本病。
表現 患者乳房脹痛,随月經來潮而加重,經行以後減輕。時有自汗、短氣、面色白、精神疲倦、食欲不振等症。舌質淡、苔薄白或少苔,脈虛大或沉弱。
治則 調理沖任、通絡散結。
二、病因比較經典的病因學說是: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表現為黃體期孕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的量相對增多,緻使雌激素長期刺激乳腺組織,而缺乏孕激素的節制與保護作用,乳腺導管和小葉在周而複始的月經周期中增生過度而複舊不全,從而導緻乳腺增生病的發生。
一般認為,神經、免疫及微量元素等多種因素均可造成機體各種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人生存的外部環境、工作及生活條件、人際關系、各種壓力造成的神經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或加重乳腺增生病。
三、臨床表現
(1)乳房疼痛
常為脹痛或刺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乳房,以一側偏重多見,疼痛嚴重者不可觸碰,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腫塊處為主,亦可向患側腋窩、胸脅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則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癢。乳房疼痛常于月經前數天出現或加重,行經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緒變化而波動。這種與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有關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2)乳房腫塊
腫塊可發生于側或雙側乳房内,單個或多個,好發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見于其他象限。腫塊形狀有片塊狀、結節狀、條索狀、顆粒狀等,其中以片塊狀為多見。腫塊邊界不明顯,質地中等或稍硬韌,活動好,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常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厘米。乳房腫塊也有随月經周期而變化的特點,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月經來潮後腫塊縮小變軟。
(3)乳頭溢液
少數患者可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草黃色或棕色漿液性溢液。
(4)月經失調
本病患者可兼見月經前後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
(5)情志改變
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後加重。
四、診斷标準
(1)一側或雙側乳房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塊,多數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與情緒及月經周期有明顯關系,一般月經來潮前一周左右症狀加重,行經後腫塊的疼痛明顯減輕,且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2)臨床檢查乳房可觸及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之不規則結節,質韌,多位于外上方,結節與周圍組織不粘連,可推動,常有輕度觸痛,腋下淋巴結不大。
(3)利用钼靶片、B超、熱像圖等輔助檢測手段,必要時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及局部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等其他良、惡性疾病。
五、用藥原則(1)一般來講,當乳腺增生病症狀較輕、僅有輕度經前乳房脹痛、乳房内散在細小的顆粒樣結節、其病情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時,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緩解乳房脹痛,不必服用任何藥物,僅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即可。若無明顯變化,可每半年至1年到專科醫生處檢查1次。
(2)治療乳腺增生的藥物最好在月經幹淨後服用,如果月經到期不來應該先去查是否懷孕。而且,妊娠期也最好不要服用。
(3)中醫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為主。
六、名方簡介:①逍遙散
功效與主治 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氣郁結型乳腺纖維瘤。
②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功效與主治 活血散結、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氣郁結型乳腺纖維瘤。
③内消瘰疬丸
功效與主治 化痰散結。
适用于血瘀痰凝型乳腺纖維瘤。
④小金丸
功效與主治 散結消腫、化痰止痛。
适用于血瘀痰凝型乳腺纖維瘤。
七、食療調養
記住這7大飲食原則,可預防乳腺疾病,也可輔助治療乳腺疾病:
(1)乳腺纖維瘤患者平時的飲食宜富營養、清淡。
(2)忌咖啡、可可等興奮性飲料。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韭菜、花椒、辣椒、桂皮等。
(4)忌發黴、燒焦食物,如黴花生、黴黃豆、燒焦魚肉等。
(5)忌油膩、腌臘魚肉、油煎、煙熏食品。
(6)忌過鹹食品。
(7)忌煙、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