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樣品信息
樣品為Φ108×3 的B10 管對接環焊縫,其背部沿熔合線存在多處裂紋。樣品母材為 BFe10-1-1 ,焊材為 HSCuNi。查供貨材料材質書及複驗報告,母材、焊材均未見異常。
對環焊縫進行着色滲透檢測,确認裂紋共三處,如圖1 所示。裂紋1 對應的正面焊縫已經修磨,修磨深度超過壁厚一半,修磨後可見裂紋。裂紋2、裂紋3 對應正面未見開裂。
2 試驗儀器
主要實驗儀器包括:Leica DMI5000M 金相顯微鏡、FEI Quanta 600 掃描電子顯微鏡、
EDAX XM2 能譜儀等。
3 試驗結果
3.1宏觀分析
焊縫表面因氧化失去金屬光澤,焊縫兩側未見機械清理痕迹。環焊縫外形尺寸測量結果見表1。對裂紋進行測量,裂紋1 長度約30mm,裂紋2 長度約10mm,裂紋3 長度約16mm。選定裂紋3 進行取樣分析(見圖2),線切割後制作金相試樣、斷口試樣各一件。斷口試樣在丙酮溶液中超聲波清洗30min,宏觀形貌如圖3(a)所示,斷口中原始裂紋呈現明顯氧化色,判斷為熱裂紋。金相試樣宏觀形貌如圖3(b)所示,可見焊縫寬度過大,背面餘高較大,接近母材壁厚。
圖2 取樣示意圖
(a)斷口宏觀形貌
(b)宏觀金相試樣
圖3 試樣形貌
表1 焊縫尺寸
3.2金相分析
對裂紋3 金相試樣進行抛光侵蝕後觀察,形貌見圖4。依據GB/T 6417.1-2005《金屬熔化焊接頭缺欠分類及說明》,裂紋低倍組織檢測結果見表2。其中裂紋深度1.7mm,從背面焊趾處沿熔合線擴展,裂紋附近焊縫有一處孔穴,直徑約0.3mm。
圖 4 低倍金相 25X
裂紋尖端處金相組織高倍顯微組織如5 所示,裂紋沿晶界擴展,斷裂附近存在較多二次
裂紋。焊縫、熱影響區、母材組織如圖6 所示,焊縫金相組織為枝晶狀,熱影響區金相組織為孿晶α,母材金相組織為孿晶α。
圖 5 裂紋金相組織 400X
(a)焊縫金相組織 200×
(b) 熱影響區金相組織 200×
(c) 母材金相組織 100×
圖 6 金相組織
3.3 斷口掃描電鏡觀察
斷口掃描觀察,較低倍數下可觀察到原始裂紋和後期撕裂裂紋特征,見圖7。放大後觀察,原始裂紋斷口呈現晶粒多面體外形的的岩石狀花樣,具有沿晶脆性斷裂的特征。進一步放大,斷裂位置呈現球狀、塊狀兩種形态,選擇相鄰的球狀、塊狀組織進行能譜分析,結果見圖8、圖9。同時對裂紋附近熱影響區進行能譜對比分析,結果見圖10。能譜分析顯示裂紋斷口O、C 含量明顯增高,符合焊接熱裂紋特征,而裂紋附近熱影響區無O、C 元素存在。圖8、圖9 能譜分析位置為微觀相鄰位置,但鎳含量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球狀組織鎳含量約22%,塊狀組織鎳含量約10%。
4 分析與讨論
1) 焊縫表面顔色無金屬光澤,裂紋處焊縫呈黑灰色,表明焊接過程氩氣保護效果不佳。
2) 焊縫附近母材未見機械清理痕迹,說明焊前坡口附近母材未進行清理或清理不徹底。
3) 原始裂紋斷口顔色及斷口掃描碳氧含量偏高,可判斷裂紋為焊接熱裂紋。
4)斷口掃描顯示裂紋為沿晶脆性斷裂,斷裂面的能譜分析顯示O含量偏高,O與Cu高溫反應生成Cu2O,Cu2O與Cu形成低熔點共晶體,其熔點為1065℃,而B10的熔化溫度範圍是1100℃~1150℃,B30熔化溫度範圍是1171℃~1237℃,低熔點共晶體結晶過程形成液态薄膜,在焊接應力下開裂,為典型液化裂紋。焊縫根部餘高過高,與母材過渡陡峭,緻使焊趾部位應力過大會加劇開裂。
5) 斷口相鄰組織鎳元素含量偏差近一倍,表明焊接時該部位元素過渡不連續。從金相組織也可以看出焊縫與母材根部熔合不佳。銅鎳合金熔點随鎳含量增加而升高,鎳含量的不連續導緻凝固的不連續,鎳含量較高的組織因熔點高而先形核結晶,呈球狀,符合斷口特征。現場反饋焊接時采用了正面施焊,背面加絲的焊接手法,這與正面坡口相違背,不利于焊接根部熔合及金屬合金元素的均勻過渡,易在焊縫背面焊趾處形成裂紋、氣孔等缺陷。
5 結 論
1、綜合分析,裂紋為焊接熱裂紋。斷口處C、O元素偏高,O與Cu高溫反應生成Cu2O與Cu,生成低熔點共晶體,是形成焊接熱裂紋的原因。
2、焊接坡口部位未清理,正面施焊,背面加絲的焊接工藝會影響焊縫背面充氩保護效果,這些因素會引入C、O雜質,并在熔合線附近富集。
3、正面施焊,背面加絲的焊接手法不利于焊縫根部熔合,易造成焊縫根部焊趾部位缺陷
4、建議加強焊接過程控制和檢查,如焊前清理、焊接保護,控制焊接熱輸入及層間溫度,采用正面施焊,正面加絲的焊接手法等。
作者: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編制:劉甲 審核:徐希軍 審批:蔔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