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常用知識點
要知道高考的目的是為了高校招生,出題組内的當然會有高校的教授,他們出的題目自然不會像高中的普通考試一樣——課本上寫了什麼,就考什麼。他們會把一些他們認為常用的知識點直接放到題目中,或者以信息的方式寫在題幹中。我個人認為,山東省采用的教材中的内容不足以解決高考題,特别是人教版的教材。給我的感覺是,教材在一樓,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在二樓,高考在三樓。因此,我總結了一下高考題中不在課本上的常用知識點。Word和頭條上的序号吻合的不好,所以本文用英文字母編号。
A.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需要記憶的元素應該是所有的主族元素和第四周期中的過渡元素。
IA |
IIA |
IIIA |
IVA |
VA |
VIA |
VIIA |
0 |
H |
He | ||||||
Li |
Be |
B |
C |
N |
O |
F |
Ne |
Na |
Mg |
Al |
Si |
P |
S |
Cl |
Ar |
K |
Ca |
Ga |
Ge |
As |
Se |
Br |
Kr |
Rb |
Sr |
In |
Sn |
Sb |
Te |
I |
Xe |
Cs |
Ba |
Tl |
Pb |
Bi |
Po |
At |
Rn |
Fr |
Ra |
這些元素符号需要熟記,看到就知道它在哪一族,因為我們學習的是每個主族上面幾個元素,下面的元素不在課本探讨的範圍内,但是考試常考,原則就是同族元素性質相似。
B. Cu 的相關性質
1.Cu 價層是3d10構型,Cu2 價層是3d9構型。全滿結構應該更穩定,但是這裡要讨論它所處的環境。在固态條件下,因為全滿結構Cu 更穩定,如Cu2O;在水溶液中,因為水分子可以與Cu2 形成相對穩定的配位鍵,這有效的提高了Cu2 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所以Cu2 更為常見。
2.Cu 在水溶液中會發生歧化反應:2Cu = Cu Cu2 。
C. SOCl2
1.此物質稱為亞硫酰氯,也稱為氯化亞砜。
2.極易水解,SOCl2 H2O = SO2 2HCl
3.在有機反應中常用做氯化試劑,比如将-COOH氯化為-COCl。
D. 鹵素互化物
兩種鹵素之間形成化合物,電負性高的顯-1價,電負性低的可能顯 1, 3, 5, 7。比如,BrCl, BrCl3, BrCl5, BrCl7。其餘以此類推。常考察在化合物中的價态和水解後各元素的價态不變。
E. 拟鹵素
(CN)2, (SCN)2這兩種物質的性質與鹵素單質有相似之處,所以稱為拟鹵素。比如與水的反應:(CN)2 H2O = HCN HOCN。
F. 鹵素的含氧酸
以氯為例,溴和碘類似。
HClO(次氯酸),HClO2(亞氯酸),HClO3(氯酸),HClO4(高氯酸)。其中Cl的價态分别為 1, 3, 5, 7,且氧化性最強的是 3價的亞氯酸,這有點違背直覺。它們的名稱也要記住。
G. 磷的含氧酸
1.它們的中心元素P的價态分别為 5, 3, 1。它們的結構和名稱都需要熟記。
2.無機含氧酸的酸性都是由羟基電離産生的,所以磷酸是三元酸,但是亞磷酸是二元酸,次磷酸是一元酸,這與它們的分子式中氫原子的數目無關。
H. 元素與成鍵數目
P或S才能形成五對或六對共用電子對,這是因為從第三周期開始才有d軌道,成鍵後中心原子的價層電子才會超過8個;第二周期的N和O不可能形成超過8電子的穩定結構,因為這個周期沒有d軌道。
I. 酸酐
含氧酸脫水後得到的就是酸酐,含氧酸分兩類,無機酸和有機酸。無機酸有典型的H2SO4,脫水後得到酸酐SO3。酸酐的特點就是脫水過程中中心原子的化合價不變,所以NO2不是酸酐。有機酸以乙酸為例,有機酸是兩個羧基脫去一份子水得到的。乙酸酐可以與羟基反應生成酯基。
J. 重鉻酸根
1.重鉻酸根與鉻酸根之間存在一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 。所以重鉻酸根存在于酸性環境中,鉻酸根存在于堿性環境中。
2.重鉻酸根是橙色的,鉻酸根是黃色的,還有Cr3 是綠色的。
3.重鉻酸根在酸性環境中存在,它的氧化性自然比鉻酸根要強很多,與酸性高錳酸鉀類似,屬于極強氧化劑。
K. 氧化性的影響因素
1.氫離子濃度會影響含氧氧化劑的氧化性,氫離子濃度越高,含氧氧化劑的氧化能力越強;反之亦然。用此原理可以解釋多個反應,比如,
a)實驗室制備氯氣,為什麼鹽酸必須是濃的?稀鹽酸為什麼不反應?因為濃鹽酸裡氫離子濃度足夠高,可以使MnO2具有足夠的氧化性來氧化氯離子。
b)SO32- 和 S2-, ClO- 和 Cl-在堿性環境中可以大量共存,不會有反應;但是在酸性環境中,因為氫離子可以提高SO32- 和 ClO-的氧化能力,使其氧化性足夠高可以與S2- 和 Cl-發生歸中反應。
c)制備FeO42-時可以用Cl2氧化Fe(OH)3,但是FeO42-中 6價的Fe的氧化性明顯比Cl2強很多,那麼這個反應如何發生呢?方法就是在強堿性環境中進行反應,因為強堿性環境可以大幅度降低FeO42-的氧化性,但是不會改變Cl2的氧化性,這樣就不會違背氧化劑的氧化性要強于氧化産物這個基本原則,這個反應就可以發生了。此知識點常常用在實驗題中。
2.升溫會增強氧化劑的氧化性,還原劑的還原性。
3.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也會影響其自身的氧化能力。不過相應的題目不多。
L. 弱酸制強酸
這種違背基本反應規律的情況隻有三種:
1.發生氧化還原反應:SO2 Cl2 H2O = H2SO4 HCl。
2.生成極難溶的物質:CuSO4 H2S = CuS H2SO4,CuS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氧化性酸。
3.難揮發性酸制易揮發性酸:2NaCl H3PO4(濃) = Na2HPO4 2HCl,磷酸是典型的非氧化性、難揮發性酸。
M. 常見氧化劑的相對強弱
N. 酸堿質子理論
課本上對酸堿的定義是延續了初中的酸堿電離理論,認為電離出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的才是酸。但是對于高中知識,特别是針對強酸制弱酸,這套理論就不太适用了。所以我們應該将酸堿理論擴充一下,稱之為酸堿質子理論。
酸堿質子理論認為:能電離産證氫離子的就是酸,能結合氫離子的就是堿。
由此定義可以看出,某種物質是酸還是堿,不能進行簡單的判斷了,可能需要将其與别的物質放在一起來判斷。這種情況下,相差一個氫離子的兩種物質稱為共轭酸堿對。
有了這樣的定義有什麼用途呢?
1.不必再糾結鹽與酸或堿反應的産物是新堿或新酸,其實就是強酸制弱酸,這也與弱電解質的電離直接關聯起來了,比如已知幾種酸的Ka值,就可以判斷是否能發生強酸制弱酸。
2.我們知道酸性的強弱順序:HAc > H2CO3 > HClO,那麼它們的共轭堿的堿性順序恰好相反:Ac < HCO3- < ClO-。這一點與已知氧化劑氧化性順序來判斷對應低一個價态的還原劑的還原性非常相似。
O. 草酸
1.草酸是乙二酸的簡稱。
2.草酸是二元弱酸,所以常常在圖像題目中推導它的電離常數。
3.草酸中碳原子是 3價的,還原性不錯。
4.草酸自身不穩定,受熱分解為CO2, CO和H2O。所以有的題目中利用草酸的分解來制備CO。
P. 4價的碳和硫
1.對于 4價的碳和硫來說,在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前提下,它們的性質非常相似。 4價碳能發生的反應, 4價硫都能發生。比如碳酸與碳酸鹽反應生成碳酸酸式鹽,亞硫酸與亞硫酸鹽也反應生成亞硫酸的酸式鹽,其他反應類似。
2.它們一個區别在于碳酸的酸性要比亞硫酸的酸性要弱,碳酸氫根水解大于電離,水溶液成堿性;亞硫酸氫根電離大于水解,水溶液成酸性。
3.在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時, 4價碳是最高價态,很穩定,很少發生變價; 4價硫卻是還原性為主,氧化性為次。
Q. 鹵素的顔色
1.鹵素單質的顔色:氟氣,淺黃綠色;氯氣,黃綠色;液溴,深紅棕色;碘,紫黑色。
2.鹵素的水溶液顔色:氟氣不作考慮。氯水是淺黃綠色。溴分子和碘分子自身的顔色是橙紅色和紫色的。水分子的極性較強,所以會影響溴分子和碘分子的顔色。溴水随濃度的升高,顔色是黃色到橙色;碘水随濃度升高,顔色是黃色到棕色。
3.鹵素的四氯化碳溶液顔色:四氯化碳是非極性分子,不會影響溴分子和碘分子的顔色,所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色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