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新型生态養殖廠房。 張茜翼 攝
中新網海南文昌12月15日電 題:海南文昌馮家灣“蝦苗谷”轉型助推水産養殖綠色發展
記者 張茜翼
讓魚蝦螺“住”進樓房裡,這是海南文昌會文鎮水産養殖戶曾廣能之前沒有想過的事。曾廣能的父輩是漁民,常年在馮家灣“讨生活”,之後“上岸”發展水産養殖。“村民們世代靠海吃海,以前都是露天養殖,現在東風螺住‘别墅’,是個新鮮事。”
水産養殖業是馮家灣漁民依賴多年的生計。上世紀80年代後,受馮家灣優良的自然條件吸引,一批科研院所和水産企業紛紛入駐馮家灣,帶來先進的育苗技術,拉動養蝦業、飼料業、網具業等整條産業鍊發展,馮家灣因此成為知名的“蝦苗谷”。
圖為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新型生态養殖廠房。 張茜翼 攝
據文昌市農業農村局介紹,2020年,文昌市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超過3.56萬畝,年産對蝦2.61萬噸。同時,文昌蝦苗年産量1578億尾,産值15.6億元,占全省蝦苗産值的80%以上,占全國市場份額近30%。
因為利潤可觀,許多馮家灣沿海漁民放棄出海捕撈,上岸學起養殖。然而由于沒有科學規劃,缺乏監管,粗放式的水産養殖粗放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局部海域水質下降,部分區域沙灘出現淤泥化污染等問題。
正在建設中的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管委會供圖
近年來,曾廣能等年輕一輩的漁民逐漸認識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産業難以為繼,必須謀求良性發展。在這些年輕人的帶頭下,馮家灣禁養區内的84戶養殖戶如今全部完成清退,外圍整改和生态修複工程也同步推進。
2020年,文昌市規劃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鼓勵當地養殖戶“上岸”“上樓”養殖,探索近海養殖産業發展新路徑。今年5月,曾廣能等首批4戶養殖戶正式在馮家灣現代漁業産業園的兩層養殖廠房進行東風螺、東星斑、銀鼓魚投放試養,開啟他們的“車間化”養殖新模式。在三年試養期内,園區對他們免收廠房租金、供水等費用。
記者近日走進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看到,首棟示範養殖廠房共2層,魚蝦螺采取多層養殖模式。廠房跨梁架空結構下,數十個船型水池排列有序,由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等串聯成一體。廠房可以通過人工調節室内溫度和光線,為不同種類海産品提供适宜的繁育和生長環境。
馮家灣現代漁業産業園管委會工作人員歐陽吉隆介紹道,新型生态養殖廠房設計為多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抗台風暴雨能力強,同時廠房從深海抽水養殖,并采用循環水養殖技術,具有節水、節地、可控性強、低風險、水産品質量高等優勢,整個生産環節可控。此外,園區對尾水采取統一治理,确保達标排放,解決生态環保問題,讓養殖戶沒有後顧之憂。
“幾個月時間,就已有兩批東風螺螺苗順利賣出,産生了經濟效益。”曾廣能說,與傳統養殖場相比,工廠化養殖車間生産條件可控,孵育的東風螺苗品質更加穩定。
據了解,文昌市已與保險公司合作,在産業園建立了水産養殖保險、水産種苗保險和水産品價格指數保險3個險種,由政府補貼保費,為養殖戶提供更多保障。
為促進當地漁民轉産轉業,“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閑漁業走”,産業園後期還将規劃發展旅遊、餐飲、住宿、購物等服務業,為當地轉産轉業漁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今年5月,以馮家灣為核心的文昌市現代農業産業園入列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名錄。不少水産企業和科研院所“慕名而來”。截至目前,産業園已引進正大集團、海大集團、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等14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
渤海水産育種(海南)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何強稱,該企業主要生産南美對蝦種苗,馮家灣基地建成投用後,由公司自主繁育的南美對蝦種蝦年産量可達20萬對。何強說,馮家灣現代漁業産業園從深海集中取水、統一供水,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海岸生态的破壞,同時有效提升水質,降低企業取水的成本,這對蝦苗育種企業來說具有吸引力。
歐陽吉隆告訴記者,産業園還承擔着打造國家水産種業南繁基地的重任。未來,園區将建立種苗繁育聯合研究中心,吸引國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在園區設立科研機構,構建熱帶水産苗種南繁基地。(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